王献之:为什么避你,自己心里没点逼数?
王徽之:我哪里臭了!
王玄之:你浑身上下,哪里都臭!
王徽之:哼!
ps:炙(zhi第四声),是一种烹饪手法,也就是烤。也不单是烤的意思,还有烫熟的意思。比如把丸子放到热汤里烫熟,就像吃火锅一样。
逼逼一下周顗这个人,因为历史上周顗是位令人尊敬的真名士!
周顗(yi第三声),字伯仁。有没有觉得很熟悉?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说的就是周顗!
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王导与王敦在东晋前期是什么地位。王氏兄弟扶持晋元帝登基,建立东晋政权。王导为丞相,王敦为大将军。于是有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
而周顗呢,他跟王敦与王导都相识。每次王敦见到周顗,都会莫名的面红耳赤,有些惧怕周顗。
王导与周顗呢,两人原本的关系也不错。但是后来因误会恶化。
那时候世道很乱,南渡之后王导扶持晋元帝登基,当时的名士闲来无事就会到郊外亭里一起吹牛。有一次,周顗忽然感慨:“景物依旧,江山却易了主。”
其他人听了,潸然落泪,纷纷感慨。
王导当场沉着脸警告:“天下还是司马家的,大家应该齐心协力共同扶持王室,光复神州!怎么能像亡国之人一样悲伤难过呢?”
众人听了王导的话,便收起了泪水,不再悲伤。
后来,有一次王导喝醉了,倒在周顗身上,把头枕在周顗的腿上,指着周顗的肚子问:“这里边有什么?”
周顗答道:“里边空空如也,什么也没有。不过像你这样的人,能容纳数百个。”
王导听了哼唧一声,也没有恼怒。然后周顗跑到王导的座位处,仰天长啸了一阵。王导问他:“卿想学嵇康阮籍他们?”
(西晋时期,嵇康与阮籍对司马氏不屑,与其他人常在竹林把酒言欢,醉生梦死。)
周顗听后,回答王导:“我怎么会疏离身边的名士,而去效仿嵇康与阮籍呢?”
这些话看着索然,其实另有深意。是王导对周顗的一种试探跟警告,王导希望周顗能够效忠新朝。
后来,被王导扶持上位的晋元帝在宫中宴请大臣,兴致浓时,忽然说道:“今日名臣欢聚一堂,哪怕是尧舜盛世的时候,也不过如此吧!”
然后,周顗忽然冒出来,说了一句:“当今世道怎么能跟尧舜盛世相提并论?”
于是,晋元帝不高兴了。他觉得周顗是不满他的统治,就下诏书把周顗关进狱中。
过了一段时间,有人替周顗求饶,劝晋元帝放了周顗。晋元帝的怒火也消了,便大袖一挥,点头答应放了周顗。
周顗回到家中,亲朋好友得知他平安出狱,都纷纷跑来探望他。周顗轻嗤,告诉众人:“我就知道我死不了!我所犯的事,罪不至死!”
在那个时候,像周顗这样敢怼皇帝的人,极少极少。
王敦之乱时,王导身在建康,当时他每天都提心吊胆的,担心皇帝会因为王敦叛逆而责罚留在建康的王氏家族。于是王导就领着族人,每日跪在宫阙外面请罪。
当时见到周顗入宫,王导就叫住他,对他恳求道:“伯仁啊!我一家百口人的性命全靠你了!你可要帮我求求情!”
周顗不予理睬,没有回应王导。王导误会了他,以为周顗不肯帮他,心里恼怒周顗的冷漠。
可实际上,周顗进宫见了皇帝后,对皇帝说王导这个人不错,很忠诚!你不能因为王敦的原因就责怪他。
皇帝听了,觉得周顗说得有理,王导的确立过大功。然后皇帝留周顗喝了酒,两人吹完牛逼后,周顗醉醺醺的离开皇宫。
周顗离开皇宫的时候,路上,又被王导叫住了。王导继续求周顗帮忙。周顗非但没有答应,而且故意说了一番话逗王导。
周顗当时故意对左右说:“我要杀了王敦那乱臣贼子!换了金印,挂在手腕上!”
王导听了这话,心里大为恼怒,暗生恨意。
出宫之后,周顗开始写奏折上表,替王导求情。此事周顗并没有告诉王导,王导这时候并不知晓。
后来,王敦领兵入建康时,询问王导:“周伯仁素来有名望,可以位列三公。你觉得让他当三公之一如何?”
王导没有回答。
然后王敦又说:“就算不位列三公,当个仆射也是够格的。”
王导依然沉默。
王敦见王导不吭声,就说:“周伯仁这人,如果不能给他高官,让他效力,那就只能把他杀了。”
王导缄默不语。
于是,王敦就把周顗杀了。
周顗死后,王敦派人查抄周顗的家。只收得几个篓子,篓子里装着一些旧棉衣,还有几翁酒。以及数石米。大家唏嘘不已,纷纷赞叹周顗的清廉。
后来,王导无意中翻到了周顗写的奏折。奏折里写满了替王导求情的文字。周顗是真心想救王导的。当时故意那样对王导,也只是逗一逗王导罢了。
王导捧着奏章,后悔不已。痛哭流涕的告诉晚辈们:“吾虽不杀伯仁,伯仁却因吾而死。伯仁到了阴间,定然怨吾!吾负了如此良友!悔矣!悔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