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一词自古有之,泛指人,如《管子·七法》:“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也指平民、庶民、百姓,如《周礼·官记·大司徒》:“掌建邦之生地之图,舆其人民之数”。
格局一词最早见于宋朝蔡绦的《铁围山丛谈》:“而后操术者人人争谈格局之高,推富贵之由。”专用于命理。
这里再补充一个有意思的:先秦时代,‘人民’是复合词,‘人’和‘民’是单独使用的,因为‘人’和‘民’是不同的概念。
摘自《说文解字》:“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民,众萌也。”
‘中/国’一词,在古时指:中心、京城、中央之国、中原。
如《诗经·大雅·民劳》云:“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毛诗传就训释为:“中/国,京师也。”
‘中/国人民’则最早出现在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说:山西、山东、塞北所出的特产,“皆中/国人民所喜爱”。
与现代意义虽然并不同,但因为他第一次将二者连在一起,构成偏正词组,所以说是司马迁最早创造了‘中/国人民’这一词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