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一下红楼梦的版本,它最初是以80回抄本的形式流传的,因为这些抄本多富有脂砚斋,畸笏叟等人的评语,因此习惯性称脂本,属于这个系统的本子与十多种,主要有甲戌本,已卯本,庚辰本,甲辰本,此外还有列藏本,戚蓼生本等。
乾隆五十六年,程伟元和高鹗将红楼梦前八十回和后一百二十回合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以木活字排版印出,署名为《红楼梦》,通称为甲程本,第二年两人略微“补遗订讹”之后重新排版,通称为“程乙本”。程乙本的印行,结束了红楼梦传抄的时代,使红楼梦得到广泛传播。
这个是我摘自中国文学史的,上面只是列举了主要的,实际上红楼梦的版本比这还要多。因为早期都是传抄,谬误很多,而且古代抄完之后也是做自家藏书,缺页缺章节也很多,所以版本各自不同,因此大家看到别人看到的说法跟你不同,不一定是不懂,或许大家看的只是不同的一个版本而已。
对于林黛玉进贾府的关系,通行本第三回的题目是“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而我看的版本,啧,这就不得不感叹盗版的强大了,目录的章节名称是通行本的,扉页上注释的是甲戌本的,结果里面的内容不时的跳出“戚蓼生序”,所以我也不知道是哪个版本了。不过好在注释很多,我看的很开心,倒也不在乎了。想买本新书,但无奈真是红楼梦印的版本太多,我看到七八种,各种版本让人眼花缭乱,都不知道那个出版社的好了,所以迟迟没有买新书。谁有好的麻烦推荐下~\(≧▽≦)/~
==========================================
我看的版本第三回的名称是“金陵城起复贾雨村,荣国府收养林黛玉”,我比较喜欢这个版本,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原来那个“抛父进京都”未免显得林妹妹太冷酷无情了,而且最主要的还是原著中的一段评打动我了。
原文如下:
那女学生黛玉,身体方愈,原不忍弃父而往,无奈他外祖母致意务去,且兼如海说:"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甲戌侧批:可怜!一句一滴血,一句一滴血之文。】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何反云不往?"黛玉听了,方洒泪拜别,【甲
戌侧批:实写黛玉。蒙侧批:此一段是不肯使黛玉作弃父乐为远游者。以此可见作者之心宝爱黛玉如己】
【】是评论者的话,评者说,林如海这段话,是不愿意让黛玉做一个抛弃父亲远游的女儿。古人常讲,父母在,不远游,林妹妹在母丧之后不但不侍奉父亲,反而自己一个去祖母家住,这按礼说是不孝的。可是林如海最后一句是,“正好减我顾盼之忧”,这说明黛玉进贾府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父亲,不是不孝,而是大孝。既然作者用意是这样,那题目就不应该写成抛父了,因为这样的话,明显是题不对文么。
对于贾家接黛玉的动机,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看法,我不强迫所有人都接受我的观点,但是我也不会随便接受其他人的看法。同人文么,都是建立在作者对原作品的理解上的,或者说是写同人文的作者对原文的解读。每个人读书的感受不一样,看到的人物也就不一样,所以看我这本的时候,最好放下已有的成见,或者对于某些同人文的印象,跟随我的步伐一点点重新去认识里面的人物吧。
====================================
默,其实,说的这么严肃,但我写的时候还是很游戏的心态的^_^也许有些人喜欢写穿越过去的人有多么高的技艺或者什么,可是我觉得,穿越者跟古人比起来,优势只在于多了几百年的见识,或者说思维方式已经思想深度等等,默,这个太模糊了,我也说不好。只是觉得技术可以后天学习,能力可以后来磨练,但是为人处事的气度格局眼光,你思想所能达到的深度高度,不是努力就可以获得的。
揉脸,我果然还是不适合做老夫子状态,啰哩叭嗦半天想说的就说,我的地盘,看我的\(^o^)/
ps:你们都说弟弟死了,父母没了,林妹妹的命运就是死结了打不开了是不是?怎么说呢,写文的跟看文的就像是在做一个游戏,尤其是对于同人文来说,故事的开始我们知道,故事的结局我们知道,乐趣就在于猜测中间怎么从这个开始走到那个结尾。有很多条路可以走,但是好多人家都走过了,再走那条多没意思╮(╯_╰)╭所以,我们换个玩法吧。欢迎一起来猜猜猜~\(≧▽≦)/~
再ps:老家有个长辈没了,要回去戴孝。幸好路途不太远,默默的祈祷当天可以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