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永恒 ...

  •   无人曾像我这般爱你,无人像我这般为你积攒这许多力量、无条件的力量。但我注定不忠,属于那种只会爱上爱情,而不会爱上女人的浪子。
      我们漫游者皆天生如此。我们的不羁和流浪很大一部分是爱恋和情欲。羁旅浪漫有一半不外乎是对冒险的期待,而另一半则是潜意识中要将情欲转化和释放的愿望。我们漫游者习惯于将爱欲维持在不满足状态,并将本该给予女人的爱,逍遥撒播在村落和山峦、湖水与谷地间,分给路上的孩子、桥上的乞丐、草上的牛、鸟与蝴蝶。我们将爱从具体对象剥离,爱本身就够了。正如我们漫游者并不寻找目的地,而只是享受漫游本身,享受在路上的过程。
      ——
      “可是,我小时候,以为天下的书都是永恒的。我也以为图书馆是永恒的。”
      “现在不同了,现在的书等于杂志,过了一个月就没有市场了。奇怪的是从前是‘写书的人少,读书的人多’,现在,反过来是‘写书的人多,肯看书的人太少’。何况,连图书馆也在丢旧书,好腾出架子来放新书。”
      “旧书连放一下,也不行吗?”
      “有时候是的,它们会被送去做纸浆。天下最幸运的书被放在读者的案头,其次则在书店或图书馆的书架上,等人来问津。再其次则躺在仓库里。最倒霉的就是做纸浆了。”
      “现在到处是声音,却缺乏倾听者吗?”
      “是的!”
      ——
      纪录片·唯有香如故·雨霖铃
      “最热的地方生出最好的冰片,而最好的冰片只能用熏烧的方式才能还原那种冷香,这才是真正的炎凉,贵妃选用此香是为了提醒自己,要在这世上最富贵的地方,体会炎凉。”
      清凉,但并不刻薄
      端庄,又不是缠绵
      瑞龙脑就在这矛盾的夹缝中吐纳耗尽
      生死去来
      看不出任何痕迹
      当然,除了上空弥漫的
      无处不在的炎凉
      其实世界上有些东西就是这样
      就是要用消失,才能凸显它的存在
      纪录片·唯有香如故
      如梦令
      西院的梅花死了,冻死了;这世界比梅花预料的还要冷,可这是她的宿命,选择雪白,就只能委身寒冷。
      浪淘沙
      “沉香的味道,确实不错,引而不发,不偏不倚,这就是中庸之道啊!”
      青囊行
      冰台确实容易烧身,可如果不愿意烧身,还叫什么冰台。华佗不才,只能冰台引火,伏愿天下艾安。
      纪录片·唯有香如故·南柯子
      是为君香,上而感于天,下而感于地。聚天地之气而生,与万物感应。调香,讲究君臣佐使,但是要至此轮回,所有材料都必须要先行打碎,欲求善果,先成齑粉世人发愿无数,可真能为愿望献身者寥寥无几,那是不懂牺牲。其实元祐党人也好,元丰党人也罢,粉身碎骨都是为了胸中大义。如同这每一片材料,百般研磨,皆为主香而战。江河湖海各有滋味,唯独这无根之水,只有天性,别无二心,唯其无心才能生发万物,经此天水笼络之下,香气沉浮不散。
      臣之香讲究制衡,一不可过于强盛,所谓臣强主弱,过犹不及。二不可各自为政,以致君香不显。佐使之香,大体求同但必须存异,否则就不能叫佐使。就像王荆公变法,立意虽好,但雷霆猛烈,我跟苏轼等人一直担心天雨成灾,所以多次反对,臣之香也正需此般制衡,才能辅君香以正道吧。
      甲片的修行在于煎熬,百炼成香都在火海沸腾之际,当年司马公去世以后,党争愈演愈烈,人人自求苟安,只有我等不识时务之人,才继续上书抗言,希望涤清言路,我们这些人呢,先是反对王荆公,后来反对司马公,再后来又反对党争,我们这些不党之人,结果到了崇宁元年,居然有了一个可笑的名号:元祐党人。就像这螺甲,不随鱼 不从虾,稀里糊涂烂在沙滩上,结果自成腥臭一派。螺甲,出身贫贱贵人避之不及,不知道这才是勘破之物,所谓民心就是平常心。其实圣人之治唯此而已,腐朽神奇只在点化之间。
      这回生香 炼的是自问自答,你看火替天行道,他看水有好生之德,其实哪有什么人在做天在看,天无心,心都在人心。而实际上也确实如此。
      ——
      还是到了,沿着河流就到了那个夜晚影子被风吹得褶皱,像河水一样我们面对着河流,交谈用不同的语言说起诗句你兜售给我两眸的星光我只能奉上不堪的一生时间是个荒诞的理由赊来的幸福总是要归还的要做多少准备才能面对的时候坦然自若如果不提到爱就好了或许不会在多年以后听到你的名字我就无法站起在夜晚,我还是要去河边走走把你再复习一遍2023.7.17
      ——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说过,徐志摩这句诗未必牵涉生死,但在我看,却是对生死最恰当的态度,作为墓志铭真是再好也没有。
      他说得很平静,我漫不经心地附和,我们都已经活得不那么在意死了。
      比如想起清晨、晌午和傍晚变幻的阳光,想起一方蓝天、一个安静的小院、一团扑面而来的柔和的风,风中仿佛从来就有母亲和奶奶轻声的呼唤……不知道别人是否也会像我一样,由衷地惊讶:往日呢?往日的一切都到哪儿去了?
      。真的很像电影,虚无的银幕上,比如说忽然就有了一个蹲在草丛里玩耍的孩子,太阳照耀他,照耀着远山、近树和草丛中的一条小路。然后孩子玩腻了,沿小路蹒跚地往回走,于是又引出小路尽头的一座房子,门前正在张望他的母亲,埋头于烟斗或报纸的父亲,引出一个家,随后引出一个世界。孩子只是跟随这一系列情况走,有些一闪即逝,有些便成为不可更改的历史,以及不可更改的历史的原因。这样,终于有一天孩子会想起开端的玄妙:无缘无故,正如先哲所言——人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
      其实,说“好没影儿的忽然你就进入了一种情况”和“人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这两句话都有毛病,在“进入情况”之前并没有你,在“被抛到这世界上来”之前也无所谓人。——不过这应该是哲学家的题目。
      对我而言,开端,是北京的一个普通四合院。我站在炕上,扶着窗台,透过玻璃看它。屋里有些昏暗,窗外阳光明媚。近处是一排绿油油的榆树矮墙,越过榆树矮墙远处有两棵大枣树,枣树枯黑的枝条镶嵌进蓝天,枣树下是四周静静的窗廊。与世界最初的相见就是这样,简单,但印象深刻。复杂的世界尚在远方,或者,它就蹲在那安恬的时间四周窃笑,看一个幼稚的生命慢慢睁开眼睛,萌生着欲望。
      奶奶和母亲都说过:你就出生在那儿。
      其实是出生在离那儿不远的一家医院。生我的时候天降大雪。一天一宿罕见的大雪,路都埋了,奶奶抱着为我准备的铺盖趟着雪走到医院,走到产房的窗檐下,在那儿站了半宿,天快亮时才听见我轻轻地来了。母亲稍后才看见我来了。奶奶说,母亲为生了那么个丑东西伤心了好久,那时候母亲年轻又漂亮。这件事母亲后来闭口不谈,只说我来的时候“一层黑皮包着骨头”,她这样说的时候已经流露着欣慰,看我渐渐长得像回事了。但这一切都是真的吗?
      我蹒跚地走出屋门,走进院子,一个真实的世界才开始提供凭证。太阳晒热的花草的气味,太阳晒热的砖石的气味,阳光在风中舞蹈、流动。青砖铺成的十字甬道连接起四面的房屋,把院子隔成四块均等的土地,两块上面各有一棵枣树,另两块种满了西番莲。西番莲顾自开着硕大的花朵,蜜蜂在层叠的花瓣中间钻进钻出,嗡嗡地开采。蝴蝶悠闲飘逸,飞来飞去,悄无声息仿佛幻影。枣树下落满移动的树影,落满细碎的枣花。青黄的枣花像一层粉,覆盖着地上的青苔,很滑,踩上去要小心。天上,或者是云彩里,有些声音,有些缥缈不知所在的声音——风声?铃声?还是歌声?说不清,很久我都不知道那到底是什么声音,但我一走到那块蓝天下面就听见了他,甚至在襁褓中就已经听见他了。那声音清朗,欢欣,悠悠扬扬不紧不慢,仿佛是生命固有的召唤,执意要你去注意他,去寻找他、看望他,甚或去投奔他。
      我迈过高高的门槛,艰难地走出院门,眼前是一条安静的小街,细长、规整,两三个陌生的身影走过,走向东边的朝阳,走进西边的落日。
      东边和西边都不知通向哪里,都不知连接着什么,唯那美妙的声音不惊不懈,如风如流……
      我永远都看见那条小街,看见一个孩子站在门前的台阶上眺望。朝阳或是落日弄花了他的眼睛,浮起一群黑色的斑点,他闭上眼睛,有点怕,不知所措,很久,再睁开眼睛,啊,好了,世界又是一片光明……有两个黑衣的僧人在沿街的房檐下悄然走过……几只蜻蜓平稳地盘桓,翅膀上闪动着光芒……鸽哨声时隐时现,平缓,悠长,渐渐地近了,噗噜噜飞过头顶,又渐渐远了,在天边像一团飞舞的纸屑……这是件奇怪的事,我既看见我的眺望,又看见我在眺望。
      那些情景如今都到哪儿去了?那时刻,那孩子,那样的心情,惊奇和痴迷的目光,一切往日情景,都到哪儿去了?它们飘进了宇宙,是呀,飘去五十年了。但这是不是说,它们只不过飘离了此时此地,其实它们依然存在?
      梦是什么?回忆,是怎么一回事?
      倘若在五十光年之外有一架倍数足够大的望远镜,有一个观察点,料必那些情景便依然如故,那条小街,小街上空的鸽群,两个无名的僧人,蜻蜓翅膀上的闪光和那个痴迷的孩子,还有天空中美妙的声音,便一如既往。如果那望远镜以光的速度继续跟随,那个孩子便永远都站在那条小街上,痴迷地眺望。要是那望远镜停下来,停在五十光年之外的某个地方,我的一生就会依次重现,五十年的历史便将从头上演。
      真是神奇。很可能,生和死都不过取决于观察,取决于观察的远与近。比如,当一颗距离我们数十万光年的星星实际早已熄灭,它却正在我们的视野里度着它的青年时光。
      是呀,那才是写作啊。至于文学,我说过我跟它好像不大沾边儿,我一心向往的只是这自由的夜行,去到一切心魂的由衷的所在。
      ——
      人很容易丢失,眼睛若见不到,就是渺渺茫茫无寻觅处。
      作活是她的天性,虽在沉闷的心境中,她也要干。中国女人好像只理会生活,而不理会爱情,生活的发展是她所注意的,爱情的发展只在盲闷的心境中沸动而已。自然,爱只是感觉,而生活是实质的,整天躺在锦帐里或坐在幽林中讲爱经,也是从皇后船或总统船运来的知识。
      ——
      资质至上的心态限制了人对教育的理解,使人们把教育的价值用短期的回报率或实用性的狭隘目光来衡量。
      这些年轻人擅长广交人脉,但是这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跟真实的友情大相径庭。大学的恋爱无非就是各取所需。

      男女之间存在的“炮友关系”就是为了在最方便满足自己□□需求的同时,又可以把主要的精力投入职业的发展。
      大学教育的本意是提供机会给年轻人去尝试和探索,让其发现新的角度来观察这个世界,并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内在的新的能力,但是因为学生们都不甘落后于他人,而且每个人都要保证自己多才多艺,因此大学教育的本意已经荡然无存。
      令人不能接受的是,我们现在的教育系统培育出了高智商、有成就的二十几岁年轻人,但却没有教育他们领悟生命的追求,他们甚至不知道如何去寻找生命的意义。他们按部就班地生活,缺乏新生活的想象力,在内心深处,他们也缺乏勇气和自由来创造自己的道路。
      《优秀的绵羊》
      ——
      “性”——性别:□□官从身体上将一个人归属于男性或女性。
      “性”——健康:□□官的健康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性心理的健康与个体人格健康密切相关。
      “性”——生命:性是人类孕育生命的基础。
      “性”——爱情:让人类感觉到幸福和快乐的情感,这种情感可以伴随性的冲动,这种情感也是人类组建家庭的基础。
      “性”——隐私:性是个体的隐私,性隐私权受到国家法律保护。
      在我对“性”的理解中,“性”联结着人类个体的生命、自我认知、健康、情感、幸福、责任、自我保护等,而这些因素正是个体人格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性教育的本质就是人格教育,帮助孩子从这些因素来理解“性”,对于孩子建构健康的人格,应该是一种积极正面的引领。
      我将性教育归结为四个层面的教育:性别教育、爱与生命的教育、情感与责任的教育和道德与法制的教育,其内涵涵盖了性德育、性智育、性体育、性美育和性法制教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
关闭
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