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8、第三十八章 ...
-
本师问:你们能对我说,什么是佛法?果瓜说:佛法的目的,是要使人人成佛,成佛的目的是要帮助他人,帮助他人的目的,是我们要知道什么叫著人道,人道是我们生存的地方,所以我们要知道什么叫著爱。知道了爱就知道怎样做人,懂得做人了,我们就应该学佛。本师说:好!果瓜,不要在隐藏自己,好好活著。
到圆心,圆心说:佛法的博爱和大悲,则是无限的,绝对的,无条件的。佛法的爱,不祇及于全人类,而且及于全生物。慈悲心亦是平等心、无为心、空观心、无染著心、恭敬心、卑下心、无杂乱心、无见取心、是无上菩提心。本师说:好!圆心,你对自己要求的爱,永远是不够的。
到小弥沙,小弥沙说:佛教是平等心与慈悲心,瞭解佛教的慈悲并没有阶级的差别。一般上,我们认为别人比我们不幸,我们替他难过,才会生起悲心;但要体验纯淨的悲心,就必须平等捨心。如果企图从高低阶级的心态上来做的话,就永远无法体验真正的悲心,而只会增长自我。具足大悲的人一点也不比受苦者…也就是他慈悲的对象来的高。佛法不断强调修行平等心,因为理论上虽然我们能瞭解一切众生都平等,但情绪上经常不能接受这个事实。本师说:好!小弥沙,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到小芙蓉,小芙蓉说:佛法所教的往生淨土,而往生淨土再去修行,则是无尽悲愿菩萨的方便庄严!淨土即是清淨的地方,没有染污的庄严世界。在佛法裡指的是任何一个佛菩萨为渡化有情众生,以本愿力成就的佛土,都可以称淨土。淨土是一块清淨、安乐的土地,淨土不一定在遥远以外的世界,我们这个人间也有淨土。只要我们有清静心,人间便有淨土。本师说:好!小芙蓉,不要陶醉在自己的世界之中。
本师这时说:普门品第三十八章经文…
先天知足的人不刻意修福,
所以保存了先天知足;
先天不足的人不忽略修福,
所以失去了先天不足。
先天知足的人无所作为,
并且存在目的;
推崇仁慈的人有所作为,
但是存在目的;
推崇义和的人有所作为,
并且存在目的;
推崇礼貌的人有所作为,
而得到讚叹,就举杯共饮。
所以,得到了《道》,
才要讲求先天知足《福》;
失去了先天知足,
才要讲求仁德;
失去了仁德,才要讲求义和;
失去了义和,才要讲求礼貌。
礼貌的出现,是百家之首,
也是开源节流。
从前有智慧的人,
把握《道》的根本,
其实就是先礼后乐。
因此,菩萨立身实在而不局于飘浮;
存心真诚而不陷于薄情。
所以要舍弃后者而采取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