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言 现言 纯爱 衍生 无CP+ 百合 完结 分类 排行 全本 包月 免费 中短篇 APP 反馈
网友:文学情人 打分:2 [2009-02-12 12:39:54]
在网络上看书一直都是乱看的,消遣罢了。近日连续看了几本平大的书,突然就有了 不同的感受。看了《花落谁家》,看了《大雅之堂》,看了《奇奇的迷幻青春》,现在又来看《师道》,一路看下来我必须要说我从平大的文章里学到了很多东西,真的是受益匪 浅。又因为今天偶然读了一篇林语堂先生的散文《读书的艺术》也有些感怀,便决定借着《师道》写一篇长评,也许会很杂乱,不过确是有感而发。 在看过上述的这些文章之后我突然觉得自己一直没有把读书这件事放在应有的高度上重视起来,即使是网络的书,也是应该讲究一些读书的艺术的。只是一直以来因为网络上的文字垃圾太多,以至于偶然看到一两本好的,也不去在意怎么个好法了。更别说用心去仔细甄别好书坏书,特别讲求读书的艺术了。 林语堂先生在《读书的艺术》中说,“读书或书籍的享受素来被视为有修养的生活上的一种雅事,而在一些不大有机会享受这种权利的人们看来,这是一种值得尊重和妒忌的事。当我们把一个不读书者和一个读书者 的生活上的差异比较一下,这一点便很容易明白。那个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以时间和空间而言,是受着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锢的。他的生活是机械化的,刻板的; 他只跟几个朋友和相识者接触谈话,他只看见他周遭所发生的事情。他在这个监狱里是逃不出去的。可是当他拿起一本书的时候,他立刻走进一个不同的世 界;如果那是一本好书,他便立刻接触到世界上一个最健谈的人。这个谈话者引导他前进,带他到一个不同的国度或不同的时代,或者对他发泄一些私人的悔恨,或 者跟他讨论一些他从来不知道的学问或生活问题………一个人在十二小时之中,能够在一个不同的世界里生活二小时,完全忘怀眼前的现实环境:这当然 是那些禁锢在他们的身体监狱里的人所妒羡的权利。这么一种环境的改变,由心理上的影响说来,是和旅行一样的。” 我不知道该如何评价平大的这几本小说,我倒是看了别人的评论,大都是赞扬的,也有批评的。比如说什么女主过于完美,还有什么感觉有些沉重。做为故事有些平淡,若为现实又显得有些不切实际。大段的人物对白和过于直白的描写似乎有点说教的意味等等。我不对别人的评论再做评论,也不说平大的书写得好不好,我只说林语堂先生提到的这些读书的感受我在平大的小说里全都体会到了。林语堂先生还说:“不 但如此。读者往往被书籍带进一个思想和反省的境界里去。纵使那是一本关于现实事情的书,亲眼看见那些事情或亲历其境,和在书中读到那些事情,其间也有不同 的地方,因为在书本里所叙述的事情往往变成一片景象,而读者也变成一个冷眼旁观的人。所以,最好的读物是那种能够带我们到这种沉思的心境里去的读物,而不 是那种仅在报告事情的始末的读物。我认为人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阅读报纸,并不是读书,因为一般阅报者大抵只注意到事件发生或经过的情形的报告,完全没有沉思默想的价值。” 林先生的这番话我在读《花落谁家》,《大雅之堂》《奇奇的迷幻青春》和《师道》时也同样有深刻的体验。一路看下来我这些书不仅把握带进了一个思想和反省的境界里去了,而且书本里所叙述的那些现实的我亲眼见过或亲历过的一些事情也确确实实变成了一片不同于亲见和亲历时的景象,在书中读到,真是又有了特别的地方,这或者的确如林先生所说,这只是因为在读书时我只是一个冷眼旁观的人。而读罢之后,我的心情却又无法平复,情不自禁地陷入沉思默想之中。至此,我又发现读书的新的兴味了,而这新的兴味竟是我从前从未仔细品味与思量过的。马马虎虎地读了,囫囵吞枣地咽了,遇到垃圾文字便也罢了,只是若遇到好书确是要好一番辜负了。 平大在他的《大雅之堂》的结束语中有一段话:“《大雅之堂》写到尾声的时候,是我最艰难的时候,读者的厚爱和期待让我诚惶诚恐,读者想要左右的故事发展的心情让我感到有点疲惫,而读者用各种各样方式表 达的批评意见让我不免心灰。那几天,朋友来家里做客,见了我说,怎么人都憔悴了。我说写小说写的,最近的压力比较大。朋友又安慰说,网络上写作读者的发言 千奇百怪,不要放在心上。我便也笑着自我解嘲说,‘是啊,别说我写这几行滥文了,就是曹雪芹/高鹗生在当世,在网路上发布红楼梦,也不见得没人说不字。说 不定,网路版的红楼梦黛玉死不成,宝玉也难出家了。’朋友听了忍不住哈哈大笑,说我颇得网络写作的精髓了。”平大的心情我完全能够体会,我在读者写给平大的评语里偶尔也能看到一些批评的言语,无论那些批评是否客观,我都觉得这很平常,平大也不用特别在意。 无论多么的优秀的作家,都不可能满足所有人阅读的嗜好和风味。正如林语堂先生说的,“风味或嗜好是阅读一切书籍的关键。这种嗜好跟对食物的嗜好一样,必然是有选择性的,属于个人的。吃一个人所喜欢吃的东西终究是最合卫生的吃法, 因为他知道吃这些东西在消化方面一定很顺利。读书跟吃东西一样,“在一人吃来是补品,在他人吃来是毒质。”…….. 所 以,世间没有什么一个人必读之书。因为我们智能上的趣味象一棵树那样地生长着,或象河水那样地流着。只要有适当的树液,树便会生长起来,只要泉中有新鲜的 泉水涌出来,水便会流着。当水流碰到一个花岗岩石时,它便由岩石的旁边绕过去;当水流涌到一片低洼的溪谷时,它便在那边曲曲折折地流着一会儿;当水流涌到 一个深山的池塘时,它便恬然停驻在那边;当水流冲下急流时,它便赶快向前涌去。这么一来,虽则它没有费什么气力,也没有一定的目标,可是它终究有一天会到 达大海。世上无人人必读的书,只有在某时某地,某种环境,和生命中的某个时期必读的书。我认为读书和婚姻一样,是命运注定的或阴阳注定的。纵使某一本书, 如《圣经》之类,是人人必读的,读这种书也有一定的时候。当一个人的思想和经验还没有达到阅读一本杰作的程度时,那本杰作只会留下不好的滋味。孔子曰: “五十以学《易》。”便是说,四十五岁时候尚不可读《易经》。孔子在《论语》中的训言的冲淡温和的味道,以及他的成熟的智慧,非到读者自己成熟的时候是不 能欣赏的。且 同一本书,同一读者,一时可读出一时之味道来。。。。。由是可知读书有二方面,一是作者,一是读者。对于所得的实益,读者由他自己的见识和经验所贡献的份量,是和作者自己一样多的。宋儒程伊川先生谈到孔子的《论语》时说:“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我 认为一个人发现他最爱好的作家,乃是他的知识发展上最重要的事情。世间确有一些人的心灵是类似的,一个人必须在古今的作家中,寻找一个心灵和他相似的作 家。他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读书的真益处。一个人必须独立自主去寻出他的老师来,没有人知道谁是你最爱好的作家,也许甚至你自己也不知道。这跟一见倾心一 样。人家不能叫读者去爱这个作家或那个作家,可是当读者找到了他所爱好的作家时,他自己就本能地知道了。 这都是真的,名家名著暂放开不谈,就说当下的网络作者随便点开一个原创文学的网站都有成千上万之多,在成千上万的网络作者中发现自己喜爱的作者并不容易,在发现以前我也并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风格的作者什么风格的作品,不过在我读过花落谁家》,《大雅之堂》《奇奇的迷幻青春》和《师道》以后我本能地知道了。 林语堂先生又说:“只 有这种读书方法,只有这种发见自己所爱好的作家的读书方法,才有益处可言…….一个青年认识这个作家,是不必经他的教师的指导的。这个作家是恰合他的心意的;他的风格,他的趣 味,他的观念,他的思想方法,都是恰到好处的。于是读者开始把这个作家所写的东西全都拿来读了,因为他们之间有一种心灵上的联系,所以他把什么东西都吸收 进去,毫不费力地消化了。这个作家自会有魔力吸引他,而他也乐自为所吸;过了相当的时候,他自己的声音相貌,一颦一笑,便渐与那个作家相似。这么一来,他 真的浸润在他的文学情人的怀抱中,而由这些书籍中获得他的灵魂的食粮。过了几年之后,这种魔力消失了,他对这个情人有点感到厌倦,开始寻找一些新的文学情 人;到他已经有过三四个情人,而把他们吃掉之后,他自己也成为一个作家了。有许多读者永不曾堕入情网,正如许多青年男女只会卖弄风情,而不能钟情于一个 人。随便那个作家的作品,他们都可以读,一切作家的作品,他们都可以读,他们是不会有甚么成就的。 我不期待自己有一天也能成为一个作家,不过我的确找到了我网络上的文学情人——平大,虽然我不知道平大会做多久我的网络文学情人,不知道有一天我会不会厌倦他,我只知道现在他的文章于我有益,我于他的文章有挚爱,这便够了。
写书评 | 看书评 | 返回
网友:文学情人 打分:2 [2009-02-12 12:39:54]
在网络上看书一直都是乱看的,消遣罢了。近日连续看了几本平大的书,突然就有了 不同的感受。看了《花落谁家》,看了《大雅之堂》,看了《奇奇的迷幻青春》,现在又来看《师道》,一路看下来我必须要说我从平大的文章里学到了很多东西,真的是受益匪 浅。又因为今天偶然读了一篇林语堂先生的散文《读书的艺术》也有些感怀,便决定借着《师道》写一篇长评,也许会很杂乱,不过确是有感而发。
在看过上述的这些文章之后我突然觉得自己一直没有把读书这件事放在应有的高度上重视起来,即使是网络的书,也是应该讲究一些读书的艺术的。只是一直以来因为网络上的文字垃圾太多,以至于偶然看到一两本好的,也不去在意怎么个好法了。更别说用心去仔细甄别好书坏书,特别讲求读书的艺术了。
林语堂先生在《读书的艺术》中说,“读书或书籍的享受素来被视为有修养的生活上的一种雅事,而在一些不大有机会享受这种权利的人们看来,这是一种值得尊重和妒忌的事。当我们把一个不读书者和一个读书者 的生活上的差异比较一下,这一点便很容易明白。那个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以时间和空间而言,是受着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锢的。他的生活是机械化的,刻板的; 他只跟几个朋友和相识者接触谈话,他只看见他周遭所发生的事情。他在这个监狱里是逃不出去的。可是当他拿起一本书的时候,他立刻走进一个不同的世 界;如果那是一本好书,他便立刻接触到世界上一个最健谈的人。这个谈话者引导他前进,带他到一个不同的国度或不同的时代,或者对他发泄一些私人的悔恨,或 者跟他讨论一些他从来不知道的学问或生活问题………一个人在十二小时之中,能够在一个不同的世界里生活二小时,完全忘怀眼前的现实环境:这当然 是那些禁锢在他们的身体监狱里的人所妒羡的权利。这么一种环境的改变,由心理上的影响说来,是和旅行一样的。”
我不知道该如何评价平大的这几本小说,我倒是看了别人的评论,大都是赞扬的,也有批评的。比如说什么女主过于完美,还有什么感觉有些沉重。做为故事有些平淡,若为现实又显得有些不切实际。大段的人物对白和过于直白的描写似乎有点说教的意味等等。我不对别人的评论再做评论,也不说平大的书写得好不好,我只说林语堂先生提到的这些读书的感受我在平大的小说里全都体会到了。
林语堂先生还说:“不 但如此。读者往往被书籍带进一个思想和反省的境界里去。纵使那是一本关于现实事情的书,亲眼看见那些事情或亲历其境,和在书中读到那些事情,其间也有不同 的地方,因为在书本里所叙述的事情往往变成一片景象,而读者也变成一个冷眼旁观的人。所以,最好的读物是那种能够带我们到这种沉思的心境里去的读物,而不 是那种仅在报告事情的始末的读物。我认为人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阅读报纸,并不是读书,因为一般阅报者大抵只注意到事件发生或经过的情形的报告,完全没有沉思默想的价值。”
林先生的这番话我在读《花落谁家》,《大雅之堂》《奇奇的迷幻青春》和《师道》时也同样有深刻的体验。一路看下来我这些书不仅把握带进了一个思想和反省的境界里去了,而且书本里所叙述的那些现实的我亲眼见过或亲历过的一些事情也确确实实变成了一片不同于亲见和亲历时的景象,在书中读到,真是又有了特别的地方,这或者的确如林先生所说,这只是因为在读书时我只是一个冷眼旁观的人。而读罢之后,我的心情却又无法平复,情不自禁地陷入沉思默想之中。至此,我又发现读书的新的兴味了,而这新的兴味竟是我从前从未仔细品味与思量过的。马马虎虎地读了,囫囵吞枣地咽了,遇到垃圾文字便也罢了,只是若遇到好书确是要好一番辜负了。
平大在他的《大雅之堂》的结束语中有一段话:“《大雅之堂》写到尾声的时候,是我最艰难的时候,读者的厚爱和期待让我诚惶诚恐,读者想要左右的故事发展的心情让我感到有点疲惫,而读者用各种各样方式表 达的批评意见让我不免心灰。那几天,朋友来家里做客,见了我说,怎么人都憔悴了。我说写小说写的,最近的压力比较大。朋友又安慰说,网络上写作读者的发言 千奇百怪,不要放在心上。我便也笑着自我解嘲说,‘是啊,别说我写这几行滥文了,就是曹雪芹/高鹗生在当世,在网路上发布红楼梦,也不见得没人说不字。说 不定,网路版的红楼梦黛玉死不成,宝玉也难出家了。’朋友听了忍不住哈哈大笑,说我颇得网络写作的精髓了。”平大的心情我完全能够体会,我在读者写给平大的评语里偶尔也能看到一些批评的言语,无论那些批评是否客观,我都觉得这很平常,平大也不用特别在意。
无论多么的优秀的作家,都不可能满足所有人阅读的嗜好和风味。正如林语堂先生说的,“风味或嗜好是阅读一切书籍的关键。这种嗜好跟对食物的嗜好一样,必然是有选择性的,属于个人的。吃一个人所喜欢吃的东西终究是最合卫生的吃法, 因为他知道吃这些东西在消化方面一定很顺利。读书跟吃东西一样,“在一人吃来是补品,在他人吃来是毒质。”…….. 所 以,世间没有什么一个人必读之书。因为我们智能上的趣味象一棵树那样地生长着,或象河水那样地流着。只要有适当的树液,树便会生长起来,只要泉中有新鲜的 泉水涌出来,水便会流着。当水流碰到一个花岗岩石时,它便由岩石的旁边绕过去;当水流涌到一片低洼的溪谷时,它便在那边曲曲折折地流着一会儿;当水流涌到 一个深山的池塘时,它便恬然停驻在那边;当水流冲下急流时,它便赶快向前涌去。这么一来,虽则它没有费什么气力,也没有一定的目标,可是它终究有一天会到 达大海。
世上无人人必读的书,只有在某时某地,某种环境,和生命中的某个时期必读的书。我认为读书和婚姻一样,是命运注定的或阴阳注定的。纵使某一本书, 如《圣经》之类,是人人必读的,读这种书也有一定的时候。当一个人的思想和经验还没有达到阅读一本杰作的程度时,那本杰作只会留下不好的滋味。孔子曰: “五十以学《易》。”便是说,四十五岁时候尚不可读《易经》。孔子在《论语》中的训言的冲淡温和的味道,以及他的成熟的智慧,非到读者自己成熟的时候是不 能欣赏的。且 同一本书,同一读者,一时可读出一时之味道来。。。。。由是可知读书有二方面,一是作者,一是读者。对于所得的实益,读者由他自己的见识和经验所贡献的份量,是和作者自己一样多的。宋儒程伊川先生谈到孔子的《论语》时说:“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我 认为一个人发现他最爱好的作家,乃是他的知识发展上最重要的事情。世间确有一些人的心灵是类似的,一个人必须在古今的作家中,寻找一个心灵和他相似的作 家。他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读书的真益处。一个人必须独立自主去寻出他的老师来,没有人知道谁是你最爱好的作家,也许甚至你自己也不知道。这跟一见倾心一 样。人家不能叫读者去爱这个作家或那个作家,可是当读者找到了他所爱好的作家时,他自己就本能地知道了。
这都是真的,名家名著暂放开不谈,就说当下的网络作者随便点开一个原创文学的网站都有成千上万之多,在成千上万的网络作者中发现自己喜爱的作者并不容易,在发现以前我也并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风格的作者什么风格的作品,不过在我读过花落谁家》,《大雅之堂》《奇奇的迷幻青春》和《师道》以后我本能地知道了。
林语堂先生又说:“只 有这种读书方法,只有这种发见自己所爱好的作家的读书方法,才有益处可言…….一个青年认识这个作家,是不必经他的教师的指导的。这个作家是恰合他的心意的;他的风格,他的趣 味,他的观念,他的思想方法,都是恰到好处的。于是读者开始把这个作家所写的东西全都拿来读了,因为他们之间有一种心灵上的联系,所以他把什么东西都吸收 进去,毫不费力地消化了。这个作家自会有魔力吸引他,而他也乐自为所吸;过了相当的时候,他自己的声音相貌,一颦一笑,便渐与那个作家相似。这么一来,他 真的浸润在他的文学情人的怀抱中,而由这些书籍中获得他的灵魂的食粮。过了几年之后,这种魔力消失了,他对这个情人有点感到厌倦,开始寻找一些新的文学情 人;到他已经有过三四个情人,而把他们吃掉之后,他自己也成为一个作家了。有许多读者永不曾堕入情网,正如许多青年男女只会卖弄风情,而不能钟情于一个 人。随便那个作家的作品,他们都可以读,一切作家的作品,他们都可以读,他们是不会有甚么成就的。
我不期待自己有一天也能成为一个作家,不过我的确找到了我网络上的文学情人——平大,虽然我不知道平大会做多久我的网络文学情人,不知道有一天我会不会厌倦他,我只知道现在他的文章于我有益,我于他的文章有挚爱,这便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