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7、第六十七章 饯行 ...
-
“我这里有三个做好的连弩,也有图纸。只是你们出发的时间太紧了,如果能做出一批来,应对匈奴的铁骑最合适了。”东方湄答道。
陆朗说道:“我回去让工部赶制一些,若能有百部,差不多就够用了。”
东方湄看着陆朗跃跃欲试的样子,说道:“这个不是给你用的,”她走到另一边,对陆朗道:“阿朗你过来,这个是给你的,就只有这一个哟。”
说着。东方湄从一个小格子里拿出一个小巧精致的皮制护腕样的东西,说道:“伸出左臂来。”
陆朗伸出左臂,东方湄将那个东西放上去扣紧,又将里面的机关打开来给陆朗看。陆朗边看边点头:“袖箭,对吧?”
“嗯,射程不是很远,但近距离时威力还是很大的。”
“专门给我做的?”
“嗯,给你防身。这个可以随时使用,又较为隐蔽。”东方湄说着,指着一处机关,“若是按动这里,就是单发,一次一枚,共六枚;若是紧急时候,按这里,可以六枚连发。”
“袖箭,结合连弩,湄儿,你真厉害,我还没听说过这个。”陆朗的话里有钦佩,还有自豪,就好像在东方湄的聪慧里他也有份荣耀似的。
东方湄笑了,看在陆朗的眼里,纯净明媚。
那笑容里包含了很多东西,不是谁都可以看得懂的。
“阿朗,你可以试一下。”东方湄说道。
“好!”陆朗说着,抬起手臂指向院落外的一棵大树,只听见极轻微的嗖的一声,一根手指粗细的枝条应声而落。
“阿朗,你的箭术真好!”
“是你做的袖箭好。”陆朗低头看着那袖箭,眼中都是喜欢。
“箭术好才能发挥出袖箭的威势嘛,都好!”
陆朗看着东方湄笑了,湄儿自信,却少有自谦。
“袖箭的箭,有图纸吗?”陆朗问道。袖箭所用的箭,短小,却非常锐利,是用特殊材质制作的。
“这个不用,我帮你备好了。”东方湄说着,从格子里取出一个木匣,她将木匣放道陆朗手中,然后打了开来。
木匣之中,黑色绒布衬底,摆着密密的短箭,正是袖箭用的。
陆朗讶异道:“湄儿,你准备了这么多?”
东方湄点头:“说了,是为你专门做的嘛。”
东方湄说着,将袖箭从陆朗手臂上解下来,“我专门做成了玄墨色,这样你平时穿玄墨色衣服时不显眼,用起来更方便。”
陆朗看着她,她的神情,她的动作,她因动作而带起的衣带轻扬……
她是那样特别的女孩,极聪慧,也极美,如果是她想做的事,她总能做得极好,又极细致用心。只有你没想到而她想到的,却从没有她不曾想到的。
她孤傲,自信,有种带着点儿不屑的清高,陆朗从见到她的第一次起,就觉得她是天上来的仙女,这感觉,到今天从没有改变。他很熟悉湄儿,却依旧觉得湄儿是九天来的过客。
“不是说还要带几卷书回去?我们去书斋吧。”东方湄把东西整理好了,转身对陆朗说道。
“好,我们走吧。”
“此去,要三五个月吧?”
“嗯,边陲遥远,不会很快回来。所以,我会多带些书。”陆朗说道。
两个人到了书斋,东方湄坐下喝茶,随手拿了本闲书看。
陆朗钻到排排书架中翻拣了好一阵子,来来回回几趟,找了十几卷书出来。
翻拣完了,陆朗也有些累了,坐下来给自己倒了杯茶。
东方湄看着他,微微笑着问道:“找好了?”
“嗯。这次还多找了几本兵书,临时抱佛脚吧。”陆朗说道。
东方湄走过来,将书目看了看,说道:“这些兵书之前不是大多读过了?”东方湄问道。
“读过,不过忘了很多。”陆朗说道。
“用的时候自然就能想起。阿朗,我知道你可以的。”东方湄说道。
她转身对杜若说道:“杜若,将这些书目记下来,然后到我的小书房中找一下,大部分都应该有。”
“知道了,小姐!”杜若取了纸笔,忙着抄书目。
东方湄转身对陆朗道:“阿朗,我们去用膳吧。”
“好。”陆朗点头。
两个人再次回到书斋的时候,杜若已经将找回来的书摆放到了一个箱子里。
东方湄走过去,简单翻看了一下,回身说道:“阿朗,这些书,给你带着。”
陆朗走过去,从箱子里随便拣出一册,翻开来,里面是非常漂亮的小楷,陆朗一下就认出是东方湄的笔迹。
“你抄的书?”
那个年代,很多书是靠抄写的。
“嗯。”东方湄点头,“书斋里的书,我们平时看看,看完就放回去了。这些书,要么是爹爹买的,要么是爹爹借来后抄写的。你这次外出特殊,带这些我抄录的,万一忙乱之中有所遗失,也没有关系。”
陆朗听了,简单翻看了一下箱子里的书,都是他刚刚找出来要带的,却全是东方湄抄录的。他再次感到了东方湄的细心和特别。
一个人爱书,可以爱到这样的程度。
可当自己要带着书籍在兵荒马乱中奔波时,她还可以这样倾力相助。
这些东方湄亲手抄录的书,让陆朗感到比书斋中的书更加珍贵。
“湄儿!”陆朗一时之间不知该说什么。
“嗯?”
“你抄写的这么好,我怎么舍得弄丢。”陆朗说道。
“能带回来当然好,但也不必太在意。”东方湄看向陆朗,“阿朗,在外会很辛苦,需要考虑的事情多,能少操心就少操心吧。”
“这个秋天,你还会出去游历吗?”陆朗问道。
“如今打仗,北边就不去了,也许往西南走走。”
陆朗看着东方湄的眼睛,说道:“答应我,我回来的时候,你要在濛霞山,好吗?”
东方湄怔了一下,随即点了点头,笑着说道:“好。阿朗,闲暇的时候,记得写信来。”
--
接下来的两三天里,陆朗和陆畅都有很多事情要忙。
姚怀远专门来找过两人,他在整理兵部这几日的军报时发现,北燕和北齐是在同一天发动入侵的,但又各自为战,双方各有各的阵线,没有任何相互配合之举。这使得这场战争看起来更像是巧合,却也更耐人寻味。
东方皇后很不放心这两个孩子,将两人叫到宫里,给两人带了很多衣物和吃食,又嘱咐了很多。
出发前一天,程子都来到东宫,带来了一桌子饭菜,还有一坛酒。
陆畅和陆朗两个人见了,笑着问道:“子都,这是做什么?”
程子都说道:“给二位饯行。”
他说着,吩咐带来的人将饭菜摆上。
“你们两个第一次出征,原本想请你们两个去一趟望湖楼或者碧水远空,好好吃一顿,再好好喝场酒。只是你们这行程也太仓促了,根本忙不过来。我索性就把饭菜带过来了,反正要吃饭,这样也挺好的。”
陆朗看着丰盛的饭菜,说道:“这样的情况下,子都,你这主意真不错。”
子都说道:“只是时间紧,不易多饮,我就带了一坛酒。”
陆畅说道:“有酒就行。子都,谢了!”
三个人围着桌子坐下,程子都给大家斟满了酒,举杯说道:“太子殿下,玉烁公子,二位是第一次出征,可人人都有第一次,所以第一次也没什么。我看好二位的能力,定会旗开得胜!”
陆畅喝干了杯中酒,说道:“正如子都兄所说,第一次总要经历的,父皇派孙将军为副将,帮我们压住阵脚,我更要全力以赴。”
陆朗说道:“我是在想,所谓第一次,就是说前面没有经验可以借鉴,那我们就遇事多问问多想想。”
子都说道:“看来二位是胸有成竹啦。”
陆畅问道:“你们那里怎样了?子都兄这次也身负重任吧?”
程子都在户部任职,这些天也忙得团团转。
子都说道:“粮草辎重的筹备两天前就完成了,皇上准了我们动用敖仓的请求,昨天已有官员出发奔敖仓,粮草主要从那里供应。辎重也是昨天起运的。这次仓促,辎重可能会慢些。”
陆朗问道:“北燕那边,梁武将军那边的军需供给跟得上吗?”
子都说道:“那边问题不大,之前的粮草储备可支持两个月,后续的粮草已经开始运送了。”
陆畅说道:“边境平静了许多年,国库存下些底子。”
陆朗却道:“看军报中的情况,边境守军还是有所懈怠,居安不思危。”
陆畅看了陆朗一眼,想起了陆朗的那篇策论,当时皇上专门拿给他看过,现在想来,被陆朗说了个正着。
因为第二天要出发,三个人没谈太久。
程子都晃了晃酒坛,将三个人的酒杯斟满。
他看着陆畅,举杯说道:“殿下,这一仗,要打得精彩,子都追随殿下,对殿下充满信心!”
陆畅点头应道:“定不负子都所望!”
子都又对陆朗说道:“在下早知道,玉烁公子之才,绝不只在文采。玉烁公子究竟有怎样的精彩,子都非常期待!”
陆朗举杯应道:“陆朗会尽全力辅佐殿下。”
那一夜,陆朗回到秦王府,到父亲陆云的牌位前,恭恭敬敬地上了三炷香。
他将手中的清酒缓缓洒在牌位前。
烛香缭绕中,陆朗想起了霁霞叔叔给他说过的他父王的故事。
他的父王挂帅出征的那一年,是十六岁,比今日的他只长一岁。
父王是天生的英雄,他属于战场,那是他最畅快的天地。
可父王又心怀悲悯,不愿因战争而生灵涂炭。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父王,十五岁的朗儿要出征了,去遥远的边塞,守护您曾经守护的百姓,守卫您曾经守卫的国土。朗儿不会让您失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