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初遇 ...
-
姜过夷跟在她领导身后步入会议室。
这不是她第一次来这所大学。几年前,她曾因竞赛短暂待过一天,对这里的记忆模糊而零碎。如今,她再度踏入,却是以工作身份,随领导出席这场关于校园碳中和改造的研讨会。
会议室中央,长长的椭圆形会议桌上,已经摆放好了姓名牌。她瞥了一眼自己座位前的牌子——姜过夷,左侧是她的领导,对面,是这次主要对接的学校教授们。
而在会议桌下方,另有几排座位,坐着一些青年教师、研究生,以及旁听人员。她们没有姓名牌,只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做着记录。
姜过夷在座位上坐好,女领导侧头低声交代:“待会多听听,看看她们的思路怎么落地。”
她点点头,把笔记本打开,但并没有急着动笔,而是顺手在工作软件上点了“开始会议”。
“感谢各位的到来。” 会议的主持人是这所大学的一位资深教授,白发梳得整齐,声音沉稳。“今天的会议将围绕云陵大学校园碳中和改造进行研讨,涵盖光伏系统布局、能耗管理、碳排放优化等方面,希望各位专家各抒己见,共同推进方案落地。”
会议按部就班地进行,几位教授先后发言,数据、模型、政策,一个接一个地被抛出,会议室里安静得只剩翻阅资料和笔尖划过纸张的声音。
讨论了一会儿,谈到某个项目的经济测算部分时,坐在姜过夷对面的赵教授笑了一下,语气带着点调侃:“哎,这个数据模型一套下去,听着是挺美好的,就怕最后落地的时候,不是降碳,而是烧钱。”
这话一出,几位教授低声笑了笑,气氛难得轻松了一些。
姜过夷也弯了弯嘴角,没接话。她的领导抬眼看了对方一眼,淡定回道:“确实,技术方案最终能不能落地,关键不在于理论,而是资金怎么平衡收益和支出。”
“可不嘛,经济账算不明白,政策再怎么支持都没用。”赵教授点点头,顺势看向旁听席那边,随口道,“你们这些学生,学术归学术,未来做方案的时候,还是得考虑现实问题。”
姜过夷没怎么在意,只低头在笔记上加了几句。
旁听席那边,有人应了一声,低声附和了一句什么,声音不大,姜过夷听不清,也没兴趣听清。
这场研讨会持续了两个小时,中途有短暂茶歇。
姜过夷活动了一下手腕,喝了口水,视线无意间往旁听席那边扫了一眼。
大多都是低头写写画画的研究生,几个人还凑在一起小声讨论,偶尔看看台上的教授,倒是没有谁显得特别突出。
她视线一转,没再关注,放下杯子,继续投入会议内容。
另一边,坐在旁听席里的某个研究生,在她视线扫过来时,若无其事地垂下眼,转了转手中的笔。
会议结束后,时间已近中午。
散会的铃声仿佛解开了某种无形的拘束,教授们起身交流,助理忙着收拾资料,旁听席的研究生们陆续离开。姜过夷合上笔记本,扫了眼手机的会议记录,自动生成的会议记录已经弹出,点击分享给领导,快速整理好随身物品。
她的女领导站起身,与几位教授寒暄,“今天的讨论很有价值,改造方案的细化部分,我们回去后再优化一下,后续再和您对接。”
赵教授笑了笑,点头:“好,具体的资金测算部分,我们团队也会再做些细化。”
姜过夷站在领导身侧,沉稳地听着对话。作为实习生,她也没什么要说的,她的角色,就是听,然后吸收。
“对了,过夷,待会儿我们一起吃个午饭吧?”领导回头看她,顺便伸手按了按手机屏幕,似乎是在看时间。
“好。”她点头,原本也没有别的安排。
这时,旁听席那边,一群研究生也在陆续离场,三三两两地聊着会议内容,讨论声交错在一起。
“刚刚那位教授讲的经济测算逻辑,感觉和我们前阵子看的论文有点出入。”
“是啊,感觉有些假设条件有点理想化……”
“不过光伏系统的铺设倒是挺有意思的,我之前刚好看了相关的案例……”
姜过夷站在一旁,听着那些人低声交流,余光瞥见一道人影从旁听席那边绕过来,走向赵教授。
“老板,刚刚会议上提到的项目,我之前在另一篇研究里看到过相似的测算方式,我回头整理一下资料发您邮箱?”
赵教授顿了一下,回头看他:“哦?你是说……”
两人站定,低声交流起来,讨论着会议里涉及的测算数据。
姜过夷原本没怎么在意,只是站在一旁等领导说完话。她没看那人几眼,但留意到一点细节——他和其他旁听的研究生相比,语调不带迟疑,思路清晰,而且他的教授愿意停下来听他说话。
看来,多少是有点真东西的。
但她的注意力只停留了一秒。她对这场会议更感兴趣的是光伏板的铺设方式、校园内部碳排放测算和环境生物处理技术,而不是经济侧的分析。
“走吧?”领导看了她一眼。
“好。”姜过夷跟着领导往外走。
在经过那位经济学教授和学生时,姜过夷余光再度扫了一眼,发现赵教授也正巧往她们这边看了一眼,视线掠过领导,然后微微点头示意。
而站在赵教授身边的那个研究生,目光也跟着扫了过来。
四目相对不到半秒。
姜过夷的视线淡淡掠过,没有停留,依然是她惯常的、带着点职业疏离感的淡漠表情。她很快移开目光,转身离开。
会议只是会议,不会有多余的意义。
但有的人,目送她的目光,停留了比她更久的时间。
校园食堂里,人头攒动,饭菜香气混合着谈话声,充斥在宽敞的大厅里。姜过夷跟在领导身后,端着餐盘走到角落的位置落座。她看了眼自己的餐盘,低头先喝了一口汤。
领导坐在她对面,摘下眼镜,揉了揉鼻梁,随意问道:“怎么样,今天的会听下来,有什么感受?”
姜过夷放下勺子,思考了一下,她对待工作和学习一向是直白的,哪怕自己还是个实习生,也不会强行迎合别人。
她斟酌着开口:“有些讨论的角度很有意思,尤其是环境生物处理那部分,方案可行性很高。但经济测算部分的假设条件,感觉有点过于理想化,实操的时候可能不太适用。”
她顿了一下,抬头看着领导:“而且,虽然教授们有自己的研究方向,但感觉她们对具体落地的部分,没那么关心。”
领导挑眉,笑了:“哦?怎么说?”
姜过夷放下筷子,组织了一下语言:“比如光伏板的铺设,她们讨论的是理论模型,但其实这种项目真正落地的时候,往往会受到地形、建筑物结构甚至光照分布的限制。这些变量不是随便套个数学模型就能算出来的。”
她顿了顿,又继续:“再比如碳排放测算,理论上说,按照她们的计算方式,数据是漂亮的,但现实中,很多排放数据是浮动的,不是完全可以量化的。教授们的测算更像是……一种‘可以对外宣传’的数字,但不一定能100%体现真实的节能效果。”
她说完,低头又喝了一口汤,补充道:“当然,我不是说她们的方法没用。只是,如果真的要推动碳中和改造,可能需要更现实一点的方法。”
领导听完,没立刻说话,而是笑了一下,意味深长地看着她:“小姜,你这性格挺有意思。”
姜过夷眨了眨眼,有点不明白领导的意思。
“怎么说?”
“你知道吧,很多人在你这个阶段,来听这种会议,大部分只会在意‘有没有听懂’、‘这些教授是不是很厉害’。”领导用筷子夹了口菜,慢悠悠道,“但你已经开始在思考她们的结论是不是现实可行的了。”
姜过夷低头喝汤,不置可否。
她本来就不是那种盲目崇拜大牛的人,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落差,她心里有数。
她不觉得自己有什么特别的,她只是习惯性地去想:“这个东西,现实里真的能做成吗?”
两人吃着饭,桌上陷入片刻安静。
正当姜过夷以为话题告一段落的时候,一道声音在她身侧响起——
“那个,不好意思,能打扰一下吗?”
她抬头,目光落在站在桌边的男人身上。
会议旁听席上的某个研究生。
“我是赵教授的学生,宇逞。”他自我介绍道,语气自然又得体,“刚刚在会议上见过您们,我导师在研究经济测算那块,之前也看过贵公司的项目方案,所以我也跟着一起旁听了。”
“如果可以的话,能加个微信吗?我对落地执行的难点挺感兴趣,想多学习学习。”他的语气不卑不亢,眼神也很坦然,不像是随口寒暄。
姜过夷没说话,目光淡淡地看着他。
她确实不记得这个人在会议上有什么发言,唯一的印象是他在散会后跟教授交流过两句,但她并不觉得有必要特意认识。
她不是一个会随便加陌生人的人。
就在她思考着如何委婉拒绝的时候,领导笑了一下,点头道:“可以加。小姜,你加一下吧,刚好你做了会议记录,也可以交流。”
姜过夷:“……”她对会议更感兴趣的是方案落地,而不是经济测算的细节,更不是某个研究生的社交能力。但领导既然开口了,她没有拒绝的理由。
她掏出手机,调出二维码,微微偏头示意:“扫吧。”
宇逞很快掏出手机扫码,加上后,飞快地备注了姓名,然后笑了一下:“谢谢。”
姜过夷“嗯”了一声,收起手机,继续低头吃饭。她吃完饭,把餐盘收拾好,和领导一起走出食堂。
外面阳光正好,空气微微带着点初秋的燥热感。姜过夷习惯性地打开手机看了一眼。
刚加上的新联系人,已经发来了一条消息。
【宇逞云大:你好!我是宇逞。】
她盯着屏幕看了两秒。
她想了想,手指在屏幕上敲了一行字——
【你好,我是姜过夷。】
回完,她锁上屏幕,收起手机,迈步跟上前面的领导。
——————————
晚上,姜过夷回到家,洗完澡,窝在床上和朋友打视频:“还是家里的床最舒服啊!”。
忽然弹出了一条消息。
【宇逞云大:今天的会议,你觉得怎么样?】
她盯着屏幕,眼神微妙。
【还行。】
本以为话题到此结束,结果对方回得还挺快——
【宇逞云大:你们公司在碳中和项目的落地执行上,主要是怎么做的?】
【宇逞云大:我导师之前有提过,我们的研究方向更偏理论,但实际操作上的难点我不太清楚,想了解一下。】
姜过夷微微眯眼。
——这问题倒是认真了不少。
她思考了一下,简单敲了两行字。
【技术方案要看具体项目要求,每个方案的侧重点不同。】
【比如光伏铺设,要根据光照时长、能效转换、材料成本等因素调整。】
她打算回完这句就结束话题,但手机很快又亮了——
【宇逞云大:那在南垣的环境条件下,你们的方案是怎么选的?】
???他居然继续往下问了。这研究生是没有下班的概念吗?
姜过夷盯着这条消息,手指停顿了一下。她没再秒回,而是放下手机,先去吹头发了。
等她吹完头发,再次解锁屏幕,发现对方又发了一条新消息——
【宇逞云大:如果不方便回消息,可以之后聊。】
她盯着这句话,看了两秒,心想——这研究生很有社交技巧。知道她没有秒回,于是主动递台阶。
但这个时间点……她本来只想躺下睡觉的。她想了想,敲了两个字:
【可以。】
下一秒,对方直接甩了个更具体的问题过来——他还真是擅长精准接话啊。
【宇逞云大:光伏方案里提到的生物降解材料替换,你们评估过实际回收率吗?】
姜过夷:“……”
她撑着脑袋,盯着屏幕看了几秒。
——这家伙……还挺会精准对接话题。
她思索了一下,打了几行字回过去。
【有测算过,不同地区的回收链条和监管标准影响最终回收率。】
【南垣的废弃物回收体系比较完善,实际回收率预估能达到85%以上。】
——她自己本来也觉得这问题有点意思,索性多回了一句。
【不过,具体数据要等下次测算结果。】
这次,消息刚发过去,宇逞的回复慢了一些。
过了大概十几秒,他才回。
【宇逞云大:了解了,谢谢。】
这回,姜过夷满意了。——终于不用继续聊了。
她把手机放到一边,翻了个身,准备睡觉。结果,就在她快要闭眼的时候,手机又响了一下。
【宇逞云大:你们的方案,和我们研究的数据有点出入,之后有机会可以聊聊吗?】
姜过夷盯着屏幕,轻轻皱了下眉。
……这倒是难得的事。
经济学那边的数据测算,她之前也听过,但跟她们做的实际落地方案确实会存在不同的理论依据。
她眨了眨眼,手指停顿了一下,然后回了一句。
【可以,等你们有具体测算结果,再对比看看。】
——这次,宇逞终于没再发消息了。
姜过夷扔下手机,翻了个身。
她还在上学的同龄人是这么好学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