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行万里路 ...
-
近几日的闲暇里,正观看CCTV9 的系列纪录片《跟着唐诗去旅行》。
这个作品,讲的是追寻某一位唐代诗人的足迹,从诗歌中体味诗人当时的心情和感悟。走遍青山绿水,大江南北,跟着唐诗去旅行。
第一期讲的是杜甫。
里面说,诗人的创造力被完全打开,这跟他们见过的东西有关。只要行过万里之路,山川就变成了自己的一部分,变成了自己精神的一部分,这时自己的气象就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了。
另一方面,中国的山水文化是文人山水。某一个地方被某个人表述过,这包括写在诗词里,或流传在故事里,一定有后人要重新去踏访登临,按照古人描述过的方式,身处那个地方再想象和感受一次。
蒋勋说,中国人是”祖先崇拜“,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早前读过马伯庸的《文化不苦旅——重走诸葛亮北伐之路》,那时马伯庸想走一走诸葛亮六出祁山的道路,他在未出发前想象着说道:“站在秦岭之中,想象着诸葛丞相和蜀军在千年之前,就在我身立之处默默开过,朝着长安的方向坚定地前进。我们同样闻着山林的味道,感受着陇西吹来的风,这是何等让人激动的体验。”
马伯庸还说:“当年的诸葛亮离我们并不遥远。他当年走过的道路,如今还在。……和人间世事不同,大自然是不会轻易变化的。秦岭之间的地势通路,区区千年时间不会有什么大的改动。如果我现在去的话,大体和诸葛亮所看到的景色差不多。“
这段话让我很有感触。
孔明先生出生在公元181年,关于他的故事距我们现在有1800多年了,遥想那些鲜活生动的故事,总会觉得隔着十分遥远的距离。可忽然发现,就地球地质变迁而言,1800年太短了,甚至不足以发生什么变化,这让我们如此幸运,可以在今天依然看得到孔明先生看过和走过的蜀道秦岭,那里的山川险要,那里的草木春秋。
去岁夏日,我曾从成都出发,经广元剑门关,再到汉中石门栈道,勉县武侯墓、定军山,最后到达西安。那时去拜谒成都武侯祠,漫步翠云廊古蜀道,登临剑门关,走过石门古老的栈道,那些都是六出祁山时先生的脚步踏过的古道,满眼都是与三国时期并无二致的山峦河川,还有勉县先生当时的军帐府衙,静谧又神圣的武侯墓,才发现可以与先生如此靠近。
可是,走过了看过了,这些却并不是就变成了自己的,要真正把这些变成自己精神的一部分,需要对这些土地真正的了解,知道其中的故事,更知道其中的道理,才是真正的走过看过。
比如,剑门关为什么险要?石门栈道是最好的出蜀之路吗?孔明先生为什么将大本营安置在勉县?六出祁山,这些相关的安排都有什么道理?
所谓“行万里路”,在出发前要做好相关的旅行攻略,路线、交通、住宿、景点、预算;还要做好行前的功课,为什么要有这样的旅行?此行想要得到什么?所有景点的文化内涵是什么?走在路上时,就要在身处之地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旅行归来,还要花时间总结整理,最好能写下在每一处的感受和领悟。只有完整经历过这些,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才能真正变成自己精神的一部分,才能有新的气象和修身所得,慢慢体现出来的就是自身气质和修养的提高。
所以,一次真正有价值的旅行,要花很多时间,不是简简单单在路上的那几日。
走过的路,不要渐渐淡忘;
看到的风景,不要仅仅留在照片上。
要记在灵魂里,变成自己的一部分,才是“行万里路”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