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言 现言 纯爱 衍生 无CP+ 百合 完结 分类 排行 全本 包月 免费 中短篇 APP 反馈
网友:浪花 打分:0 [2009-06-06 11:34:07]
我历来偏向于喜欢现实主义的作品,尤为喜欢那些具体的描写让人感到逼真的。因此,一读到《师道》,我就爱不释手了。小说里那些对人物心理活动细致入微而又活灵活现的描写,真是令人拍案叫绝,以至于觉得再去谈它的什么主题深刻、结构精巧之类都已属多余。 细节刻画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写,是文学作品中细腻描绘的最小环节。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景的描写之中,是为塑造人物形象、展开景物描写、进行场景描绘服务的。细节描写越生动,人物形象就越鲜明,景物就越有特色,场景就越感人。成功的细节可以极大地增强艺术感染力,是文学创作不可忽视的写作技巧。 高尔基曾说:“在过去或现在大量事实中,在对成千上万人的观察中,应该选取最主要的东西,并且学会用语言最充分、最鲜明地描绘人的内心生活和外部生活,描写人的意会、感情和思想。”这里,高尔基说的“用语言最充分、最鲜明地描绘人的内心生活”就是指人物的心理刻画。心理刻画作为一种写作技巧大量用于人物描写之中。可以说,对于人物的刻画,离开了心理刻画是不完美的;掌握了心理刻画,就很大程度上掌握了对人物的刻画技巧。因此,必须深入细致地探索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思想,进而描摩出人物的心理活动,这样便能把内在的、隐秘的心理活动形象化,从而让读者能够真正领会人物的真情实感。现在我们就来看看作者在《师道》中是如何把握人物的心理刻画的呢?一、“心理独白”法《师道》中随处可见的方法,也是大部分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常常以“(我、他、她、心……)想”来表现。但多是以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来直接写。这种方法能清楚直接地写出人物的心理活动。举几个《师道》中沈如放的心理描写为例:(1)“……” 他没有反驳她的话,但是他却在心里感到她是个好女孩儿,一个善良的女孩儿。她所说的最基本的关心,就是很粗糙的很潦草的关心现在的年轻人又有多少 人在付出这样的关心呢?就说自己吧,也很爱父母,可是工作忙,事情多,他们的衣食住行自己是很少过问的,和她相比他不禁感到有些惭愧。她要是没有那样的毛病那该是多么完美的一个女孩子,可是老天偏偏不愿成就完美的人,完美的事,它总是有意在人间制造各种各种的遗憾和缺陷以显示它的无所不能。 (2)今晚,李忠翰又夜不成寐了,在自己的人生即将踏上一个新台阶的时候他自然而然又想到了张来柱儿。因为想到了张来柱,心潮便更猛烈地澎湃起来,更加无法入睡了。于是他干脆从床上爬了起来,倚着墙根儿坐着,继续想心事。如今自己考取了博士,出人头地是真的有希望了。如果现在再看到张来柱儿,他想自己的腰杆儿会挺拔得多了。要知道,锦都理工大学的博士,可不是什么人随便考考都能考上的。当然,现在还不是最恰当的反击的时候,等到将来博士毕业了,在大学里做了教授,住上了大房子,买了汽车,别说汽车了,到时候还能坐着飞机到处去讲学,到国外去做访问学者,那才是真的风光!他张来柱一个搞装修的农民工也想和自己比?答案只有两个字儿,“啊呸!”。将来自己顶着教授的名头开着汽车载着老婆孩子回去,看那个张来柱儿还有什么屁放! 李忠翰这样想着,越想心里越高兴越想心里越痛快,越想未来越美好越想前途越光明。不知不觉,竟然坐到了天亮。二、“景物烘托”法常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景物烘托”这种方法就是要用景物描写来反映人物的心理。当然,这种景物是作品中特定人物眼中的景物,它区别于一般的自然景物,它带有浓厚的作品中人物的感情色彩,也因人物心情不同而对周围景物的感受有着明显的差异。《师道》中当然也用了这样的景物烘托。例如:(1)出了方老师家所在的小区,眼前立刻现出满街的灯火来,世界一下子变亮了很多。然而这亮毕竟和白日的亮不同,灯火的亮总让人觉得迷幻,而且,灯火的亮还特别容易勾起人心底里最敏感的情绪。(2)车子很快滑入了川流不息的车河之中,冬日的冷空气在车窗上凝结成细小的水滴,使得车窗被一层淡淡的薄雾样的东西蒙着,程映溪透过窗子往街上望去,满街的璀璨灯火被隔在了雾蒙蒙窗外,使得那些灯火又添了一重朦胧的色调与迷幻的味道。这色调与味道不禁令程映溪又陷入沉思之中,隐约的耳畔竟似又传来了京胡的声响。 三、“行为暗示”法这种方法是指用一种行为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人的所作所为,是其思想的直接表现。因此,我们能够从人物的动作行为上来揣摩其心理活动。例如:(1)“想什么呢,这么入迷?”正陷入沉思的左小娅突然听见了沈如放的声音,心头不禁咚地一震。忙把视线从广场上收回来,转过头,沈如放春风一样和煦的笑容旋即 映入她的眼帘拂过她的心房,一阵暖意从心头直透上指尖,一直握着冷水杯而变得冰凉的手指肚儿瞬间被这暖意给温热了。他真是一个让人感觉舒服的男人,左小娅 不禁在心底暗自感叹。(2)她没再说什么,转身向门口走去,没有回头,尽管她很想回头,很想再多看一眼他自然而又写意的眉毛以及他那遥远而又深邃总能令她情不自禁沉沦其中的目光,但是她强迫自己坚定地走向门口,不给回头的欲望以任何喘息的机会。她的手触摸到冰冷的门把手,她用力地转动它,几乎用上了浑身的力气,仿佛那不是个门把手,而是个磨盘一样,她必须要倾尽全力才能够转动它。 四、“梦境幻觉”法常言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由此可看出“思”与“梦”是有一定的内在的联系的。梦境幻觉是现实生活的曲折反映,描写梦境幻觉也是表现人物心理的一种手法。在文学作品中,有许许多多通过写梦境幻觉来表现人物内心活动的例子, 例如《师道》中一段程映溪的幻觉描写:程映溪透过窗子往街上望去,满街的璀璨灯火被隔在了雾蒙蒙窗外,使得那些灯火又添了一重朦胧的色调与迷幻的味道。这色调与味道不禁令程映溪又陷入沉思之中,隐约的耳畔竟似又传来了京胡的声响。那声响似乎就在窗外,忽高忽低,尖细缠绕,似收得很紧,又清脆高昂,如金属铿锵。而女儿的裘派花脸唱腔也似在这隐约的京胡的音韵中徐徐展开:“我魏绛闻此言如梦方醒,却原(呐)来这内中还有隐情。公孙兄为救孤丧了性命,老程婴为救孤你舍了亲生。似这样大义人理当尊敬,反落得晋国上下留骂名。到如今我却用皮鞭拷打,实实地老迈昏庸我不知情(呐)………………望先生休怪我一(呀)时懵懂,你好比苍松翠柏万古长青。”这天籁之声在这冬夜里流淌,似乎从很远很远的天边传来;又似随夜风,向更远更远的天边飘去,这声音这韵味竟让她无限眷恋起来。 原本不喜欢京剧的程映溪在女儿小娅学了京剧之后竟喜欢上了,而且即便在不听京剧的时候竟然会产生幻觉,会觉得京胡和女儿的裘派唱腔在耳际回想,这样的心理刻画一是反映了程映溪对女儿的深爱,爱女儿所爱,就是最深情的表达。还有,也说明的小娅的京剧的确唱得好,不然,再怎么爱也不会有那种会在幻觉中回味的冲动。 五、“神情表现”法所谓“神情表现”法是指通过人物的神情来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的方法。作者在写作时要运用一些表现人物感情或情绪的词语作提示。因此,这种方法又可以叫做“词语提示法”。分析这类心理刻画方法则必须抓住这些关键词语,只要抓住了这些关键词语,则分析人物心理活动就会迎刃而解。例如《师道》中的陈新楠第一次见到心如止水时的一段文字: “她一动不动地站着,小心翼翼忐忑不安地往他的脸上望过去,而恰在这时,他亦在夕阳冷冷的落照中抬起头来,于是目光和目光在栀子花散发出的无尽的香气中碰撞,她恍若遭到电击一样,身体情不自禁地颤抖了一下。这画面让她忍不住再一次想起了程蝶衣……刚刚她还沉醉在一幅温馨婉约的画卷里,并未感觉到夕阳的落照似这般冷冷的,可是就在她的目光碰撞到他的目光的那一个瞬间,夕阳如火的光芒顷刻就冷了。她说不清心里的感受,她并不感到失望,她的心也并未跟着夕阳冷下去,只是有些疼,有些酸,而这疼这酸不但没有令她感觉不适,相反竟还令她感到了几分难以言传的愉悦和迷恋。她望着他的时候他也望着她,眼神抑郁而又阴冷。”六、“直接叙述”法 什么是直接叙述?说明不如举例,请看作者对《师道》中几个人物的心理活动的叙述: 1、左小娅:(1)“妈,为什么要让他们知道?我自己知道就行了。我只想做好我的事,不管别人。”左小娅只这么跟母亲说,可她心里却明白,她害怕把自己一览无余地摆在大众的视线里。母亲并不了解她有多大的缺陷,可是她自己了解,她不希望得到别人太多的关注,然而这些话她无法对母亲说。(2)左小娅最大的问题在于她的行为和她的心总不相符,比如她的心明明思慕着沈如放,然而越是思慕她就越是要疏远他警惕他隔离他。她很不愿意和凌霄交往,但是她却在越来越频繁地与他约会。她的行为总是背离她的心,为此她深感苦恼和忧烦,但是她却能于这苦恼和忧烦中寻找到一种忍辱负重的精神取向,她用这精神取向来平衡自己。不仅如此,她还时时用有严重缺陷的她配不上沈如放的事实来警醒她自己,并以有一天她一定会将凌霄的心碎尸万段的目标鼓舞她自己。因此,虽然苦恼忧烦,但是她对于这样的日子却并无怨言。她只是想着要把凌致远给她和母亲造成的不幸原原本本还给他,虽然她并不知道到底怎么做才能让凌致远也品尝到她和母亲这些年饮尽的痛苦,孤独和无助,但是她知道凌霄将是一个最好的载体,还给凌致远的东西只有通过凌霄这个载体去传达,才能将损耗降到最低。这样的直接叙述把左小娅因为自身的缺陷而不愿意张扬的个性和心理都交待得很清晰,并且合情合理,令读者感同身受。。2、沈如放:(1)“……..”他望着她,简直无言以对。虽然他是个心理医生,可是那个瞬间他觉得需要心理治疗的人不是她而是自己。他怀疑如果继续这样对她治疗下去,有一天 自己很可能被她弄疯掉。她能够如此轻而易举地让常规的推理不再成立,能够如此不折不扣地让一个男人的思维和心情双双陷入混乱。(2)他知道作为一个心理医生是不应该这样的,然而他毕竟首先是个人,是个男人,而后才是心理医生。他也明白左小娅是一个有着严重缺陷的女孩子,那么强烈的偷窃 癖不知道能不能治好。像这样有着严重缺陷的女孩儿他无论如何是不应该喜欢的。然而左小娅偏偏又是如此精致绝伦玲珑剔透的可人儿,他渐渐陷于她带给他的种种 复杂矛盾的感觉中无法自拔。这几处直接叙述法对沈如放内心世界的描述,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沈如放最初见到左小娅时的又怜又爱又矛盾又迷惑的心理,可谓是入木三分。3、陈新楠的内心刻画:(1)“…….”陈新楠无语,默默地从父亲的手里接过毛衣。父亲很用心,他在竭尽全力地讨好她,她看得出,也体会得到。他说的那些个话,字字句句都透着亲近,她也听得出。只是她无法感激他的用心,也无法亲近他的亲近。她也不知道为什么,她就是讨厌他,他怎么做怎么说她都讨厌。他们本就不应该是一对父女,他们根本就不投缘。如果她可以选择,她想她决不会做他的女儿。可惜,老天并不顾及她的意愿,偏让他给她做父亲,她也只有无奈地接受。但是也只有接受而已,她却不愿意如别人家的女儿爱父亲尊敬父亲一样爱他尊敬他。当然她也不是完全对不能那样爱他尊敬他感到心安理得,有时候她也会觉得不该那样对他,那样对他是亏欠了他对不起他,她的心也会因此而痛苦。(2)在她成长的记忆里,他一直都是丑陋和难堪的,是受人嘲笑遭人议论的。她从小就是听着别人取笑自己父亲长大的,和自己差不多大的那些孩子给父亲起过各种各样的外号,有特别难听的,令她听了都想把头埋到泥土里去。他也就是她的父亲,她没有办法改变这个事实,否则她是无论如何不肯忍受这样的屈辱。不论他在他的学生和学生家长面前多有威信,他都无法掩盖他天生丑陋的样子。何况他还从不在衣着打扮上下功夫,一件灰布褂子,土的都掉渣儿了,他一穿就是十年,袖口都磨破了,还舍不得扔。他站在讲台上,说话行动,是个老师,可若不说话不行动,只站着,再落得一头的粉笔灰,就跟出土文物似的。在他的身上,难得找出一点潮流的痕迹,时代的气息。父亲长期如此,她便以为他不仅有身材的缺陷,还有审美的缺陷。不过,从这件毛衣看来,他的审美能力并不像她想像的那么一塌糊涂。说真的,那毛衣她是喜欢的,颜色也中意,但是她不想承认。先是不想对自己承认,因为她不想给自己感动的机会。之后是不想对他承认,因为她不想给他任何一点可以用以赚取驾驭她的资本的机会,说白了,是不想欠他的,不想让他觉得他卖对了东西,合了她的意,她要让他觉得他做的一切都不合她的意,那才真的合了她的意了。这样的两个简单的段落对陈新楠内心世界剖析真的是淋漓尽致,把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女对自己既有着身材缺陷又让她在学校处境尴尬的父亲的不理解和厌恶之情以及因为这种不理解和厌恶而产生的痛苦都写了出来。虽然孩子爱父亲似乎应该是天经地义的事,不论自己的父亲是怎样的人,但是亲情应该是至高无上的。但是经过作者这样一刻画,就让读者理解了陈新楠不同于一般孩子的内心世界,但是却也不觉得不合情理,小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有这样遇到挫折的时候,而因为遇到了挫折,便把痛苦的来源归咎于爱自己的亲人,并怨恨他们,这也是少年常见的心理。只是如果没看到这样的心理描写的段落,就未免会觉得突兀了。 《师道》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细致入微而又传神的心理描写,才能紧扣读者的心弦,让读者跟随着故事里人物的情感起伏而心潮涌动,这样的感受不是在读任何文章时都能得到的,因此只这一点,《师道》就不愧为一篇上乘之作,真诚地推荐给真正喜爱阅读也懂得如何阅读的朋友们,希望你们能够喜欢并也和我一样从中受益。
写书评 | 看书评 | 返回
网友:浪花 打分:0 [2009-06-06 11:34:07]
我历来偏向于喜欢现实主义的作品,尤为喜欢那些具体的描写让人感到逼真的。因此,一读到《师道》,我就爱不释手了。小说里那些对人物心理活动细致入微而又活灵活现的描写,真是令人拍案叫绝,以至于觉得再去谈它的什么主题深刻、结构精巧之类都已属多余。 细节刻画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写,是文学作品中细腻描绘的最小环节。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景的描写之中,是为塑造人物形象、展开景物描写、进行场景描绘服务的。细节描写越生动,人物形象就越鲜明,景物就越有特色,场景就越感人。成功的细节可以极大地增强艺术感染力,是文学创作不可忽视的写作技巧。 高尔基曾说:“在过去或现在大量事实中,在对成千上万人的观察中,应该选取最主要的东西,并且学会用语言最充分、最鲜明地描绘人的内心生活和外部生活,描写人的意会、感情和思想。”这里,高尔基说的“用语言最充分、最鲜明地描绘人的内心生活”就是指人物的心理刻画。心理刻画作为一种写作技巧大量用于人物描写之中。可以说,对于人物的刻画,离开了心理刻画是不完美的;掌握了心理刻画,就很大程度上掌握了对人物的刻画技巧。因此,必须深入细致地探索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思想,进而描摩出人物的心理活动,这样便能把内在的、隐秘的心理活动形象化,从而让读者能够真正领会人物的真情实感。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作者在《师道》中是如何把握人物的心理刻画的呢?
一、“心理独白”法
《师道》中随处可见的方法,也是大部分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常常以“(我、他、她、心……)想”来表现。但多是以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来直接写。这种方法能清楚直接地写出人物的心理活动。举几个《师道》中沈如放的心理描写为例:(1)“……” 他没有反驳她的话,但是他却在心里感到她是个好女孩儿,一个善良的女孩儿。她所说的最基本的关心,就是很粗糙的很潦草的关心现在的年轻人又有多少 人在付出这样的关心呢?就说自己吧,也很爱父母,可是工作忙,事情多,他们的衣食住行自己是很少过问的,和她相比他不禁感到有些惭愧。她要是没有那样的毛病那该是多么完美的一个女孩子,可是老天偏偏不愿成就完美的人,完美的事,它总是有意在人间制造各种各种的遗憾和缺陷以显示它的无所不能。 (2)今晚,李忠翰又夜不成寐了,在自己的人生即将踏上一个新台阶的时候他自然而然又想到了张来柱儿。因为想到了张来柱,心潮便更猛烈地澎湃起来,更加无法入睡了。于是他干脆从床上爬了起来,倚着墙根儿坐着,继续想心事。如今自己考取了博士,出人头地是真的有希望了。如果现在再看到张来柱儿,他想自己的腰杆儿会挺拔得多了。要知道,锦都理工大学的博士,可不是什么人随便考考都能考上的。当然,现在还不是最恰当的反击的时候,等到将来博士毕业了,在大学里做了教授,住上了大房子,买了汽车,别说汽车了,到时候还能坐着飞机到处去讲学,到国外去做访问学者,那才是真的风光!他张来柱一个搞装修的农民工也想和自己比?答案只有两个字儿,“啊呸!”。将来自己顶着教授的名头开着汽车载着老婆孩子回去,看那个张来柱儿还有什么屁放!
李忠翰这样想着,越想心里越高兴越想心里越痛快,越想未来越美好越想前途越光明。不知不觉,竟然坐到了天亮。
二、“景物烘托”法
常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景物烘托”这种方法就是要用景物描写来反映人物的心理。当然,这种景物是作品中特定人物眼中的景物,它区别于一般的自然景物,它带有浓厚的作品中人物的感情色彩,也因人物心情不同而对周围景物的感受有着明显的差异。
《师道》中当然也用了这样的景物烘托。例如:(1)出了方老师家所在的小区,眼前立刻现出满街的灯火来,世界一下子变亮了很多。然而这亮毕竟和白日的亮不同,灯火的亮总让人觉得迷幻,而且,灯火的亮还特别容易勾起人心底里最敏感的情绪。(2)车子很快滑入了川流不息的车河之中,冬日的冷空气在车窗上凝结成细小的水滴,使得车窗被一层淡淡的薄雾样的东西蒙着,程映溪透过窗子往街上望去,满街的璀璨灯火被隔在了雾蒙蒙窗外,使得那些灯火又添了一重朦胧的色调与迷幻的味道。这色调与味道不禁令程映溪又陷入沉思之中,隐约的耳畔竟似又传来了京胡的声响。 三、“行为暗示”法
这种方法是指用一种行为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人的所作所为,是其思想的直接表现。因此,我们能够从人物的动作行为上来揣摩其心理活动。
例如:(1)“想什么呢,这么入迷?”正陷入沉思的左小娅突然听见了沈如放的声音,心头不禁咚地一震。忙把视线从广场上收回来,转过头,沈如放春风一样和煦的笑容旋即 映入她的眼帘拂过她的心房,一阵暖意从心头直透上指尖,一直握着冷水杯而变得冰凉的手指肚儿瞬间被这暖意给温热了。他真是一个让人感觉舒服的男人,左小娅 不禁在心底暗自感叹。
(2)她没再说什么,转身向门口走去,没有回头,尽管她很想回头,很想再多看一眼他自然而又写意的眉毛以及他那遥远而又深邃总能令她情不自禁沉沦其中的目光,但是她强迫自己坚定地走向门口,不给回头的欲望以任何喘息的机会。她的手触摸到冰冷的门把手,她用力地转动它,几乎用上了浑身的力气,仿佛那不是个门把手,而是个磨盘一样,她必须要倾尽全力才能够转动它。 四、“梦境幻觉”法
常言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由此可看出“思”与“梦”是有一定的内在的联系的。梦境幻觉是现实生活的曲折反映,描写梦境幻觉也是表现人物心理的一种手法。在文学作品中,有许许多多通过写梦境幻觉来表现人物内心活动的例子, 例如《师道》中一段程映溪的幻觉描写:程映溪透过窗子往街上望去,满街的璀璨灯火被隔在了雾蒙蒙窗外,使得那些灯火又添了一重朦胧的色调与迷幻的味道。这色调与味道不禁令程映溪又陷入沉思之中,隐约的耳畔竟似又传来了京胡的声响。那声响似乎就在窗外,忽高忽低,尖细缠绕,似收得很紧,又清脆高昂,如金属铿锵。而女儿的裘派花脸唱腔也似在这隐约的京胡的音韵中徐徐展开:“我魏绛闻此言如梦方醒,却原(呐)来这内中还有隐情。公孙兄为救孤丧了性命,老程婴为救孤你舍了亲生。似这样大义人理当尊敬,反落得晋国上下留骂名。到如今我却用皮鞭拷打,实实地老迈昏庸我不知情(呐)………………望先生休怪我一(呀)时懵懂,你好比苍松翠柏万古长青。”这天籁之声在这冬夜里流淌,似乎从很远很远的天边传来;又似随夜风,向更远更远的天边飘去,这声音这韵味竟让她无限眷恋起来。 原本不喜欢京剧的程映溪在女儿小娅学了京剧之后竟喜欢上了,而且即便在不听京剧的时候竟然会产生幻觉,会觉得京胡和女儿的裘派唱腔在耳际回想,这样的心理刻画一是反映了程映溪对女儿的深爱,爱女儿所爱,就是最深情的表达。还有,也说明的小娅的京剧的确唱得好,不然,再怎么爱也不会有那种会在幻觉中回味的冲动。 五、“神情表现”法
所谓“神情表现”法是指通过人物的神情来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的方法。作者在写作时要运用一些表现人物感情或情绪的词语作提示。因此,这种方法又可以叫做“词语提示法”。分析这类心理刻画方法则必须抓住这些关键词语,只要抓住了这些关键词语,则分析人物心理活动就会迎刃而解。例如《师道》中的陈新楠第一次见到心如止水时的一段文字: “她一动不动地站着,小心翼翼忐忑不安地往他的脸上望过去,而恰在这时,他亦在夕阳冷冷的落照中抬起头来,于是目光和目光在栀子花散发出的无尽的香气中碰撞,她恍若遭到电击一样,身体情不自禁地颤抖了一下。这画面让她忍不住再一次想起了程蝶衣……刚刚她还沉醉在一幅温馨婉约的画卷里,并未感觉到夕阳的落照似这般冷冷的,可是就在她的目光碰撞到他的目光的那一个瞬间,夕阳如火的光芒顷刻就冷了。她说不清心里的感受,她并不感到失望,她的心也并未跟着夕阳冷下去,只是有些疼,有些酸,而这疼这酸不但没有令她感觉不适,相反竟还令她感到了几分难以言传的愉悦和迷恋。她望着他的时候他也望着她,眼神抑郁而又阴冷。”
六、“直接叙述”法 什么是直接叙述?说明不如举例,请看作者对《师道》中几个人物的心理活动的叙述: 1、左小娅:(1)“妈,为什么要让他们知道?我自己知道就行了。我只想做好我的事,不管别人。”左小娅只这么跟母亲说,可她心里却明白,她害怕把自己一览无余地摆在大众的视线里。母亲并不了解她有多大的缺陷,可是她自己了解,她不希望得到别人太多的关注,然而这些话她无法对母亲说。(2)左小娅最大的问题在于她的行为和她的心总不相符,比如她的心明明思慕着沈如放,然而越是思慕她就越是要疏远他警惕他隔离他。她很不愿意和凌霄交往,但是她却在越来越频繁地与他约会。她的行为总是背离她的心,为此她深感苦恼和忧烦,但是她却能于这苦恼和忧烦中寻找到一种忍辱负重的精神取向,她用这精神取向来平衡自己。不仅如此,她还时时用有严重缺陷的她配不上沈如放的事实来警醒她自己,并以有一天她一定会将凌霄的心碎尸万段的目标鼓舞她自己。因此,虽然苦恼忧烦,但是她对于这样的日子却并无怨言。她只是想着要把凌致远给她和母亲造成的不幸原原本本还给他,虽然她并不知道到底怎么做才能让凌致远也品尝到她和母亲这些年饮尽的痛苦,孤独和无助,但是她知道凌霄将是一个最好的载体,还给凌致远的东西只有通过凌霄这个载体去传达,才能将损耗降到最低。
这样的直接叙述把左小娅因为自身的缺陷而不愿意张扬的个性和心理都交待得很清晰,并且合情合理,令读者感同身受。。
2、沈如放:(1)“……..”他望着她,简直无言以对。虽然他是个心理医生,可是那个瞬间他觉得需要心理治疗的人不是她而是自己。他怀疑如果继续这样对她治疗下去,有一天 自己很可能被她弄疯掉。她能够如此轻而易举地让常规的推理不再成立,能够如此不折不扣地让一个男人的思维和心情双双陷入混乱。(2)他知道作为一个心理医生是不应该这样的,然而他毕竟首先是个人,是个男人,而后才是心理医生。他也明白左小娅是一个有着严重缺陷的女孩子,那么强烈的偷窃 癖不知道能不能治好。像这样有着严重缺陷的女孩儿他无论如何是不应该喜欢的。然而左小娅偏偏又是如此精致绝伦玲珑剔透的可人儿,他渐渐陷于她带给他的种种 复杂矛盾的感觉中无法自拔。
这几处直接叙述法对沈如放内心世界的描述,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沈如放最初见到左小娅时的又怜又爱又矛盾又迷惑的心理,可谓是入木三分。
3、陈新楠的内心刻画:(1)“…….”陈新楠无语,默默地从父亲的手里接过毛衣。父亲很用心,他在竭尽全力地讨好她,她看得出,也体会得到。他说的那些个话,字字句句都透着亲近,她也听得出。只是她无法感激他的用心,也无法亲近他的亲近。她也不知道为什么,她就是讨厌他,他怎么做怎么说她都讨厌。他们本就不应该是一对父女,他们根本就不投缘。如果她可以选择,她想她决不会做他的女儿。可惜,老天并不顾及她的意愿,偏让他给她做父亲,她也只有无奈地接受。但是也只有接受而已,她却不愿意如别人家的女儿爱父亲尊敬父亲一样爱他尊敬他。当然她也不是完全对不能那样爱他尊敬他感到心安理得,有时候她也会觉得不该那样对他,那样对他是亏欠了他对不起他,她的心也会因此而痛苦。
(2)在她成长的记忆里,他一直都是丑陋和难堪的,是受人嘲笑遭人议论的。她从小就是听着别人取笑自己父亲长大的,和自己差不多大的那些孩子给父亲起过各种各样的外号,有特别难听的,令她听了都想把头埋到泥土里去。他也就是她的父亲,她没有办法改变这个事实,否则她是无论如何不肯忍受这样的屈辱。不论他在他的学生和学生家长面前多有威信,他都无法掩盖他天生丑陋的样子。何况他还从不在衣着打扮上下功夫,一件灰布褂子,土的都掉渣儿了,他一穿就是十年,袖口都磨破了,还舍不得扔。他站在讲台上,说话行动,是个老师,可若不说话不行动,只站着,再落得一头的粉笔灰,就跟出土文物似的。在他的身上,难得找出一点潮流的痕迹,时代的气息。父亲长期如此,她便以为他不仅有身材的缺陷,还有审美的缺陷。不过,从这件毛衣看来,他的审美能力并不像她想像的那么一塌糊涂。说真的,那毛衣她是喜欢的,颜色也中意,但是她不想承认。先是不想对自己承认,因为她不想给自己感动的机会。之后是不想对他承认,因为她不想给他任何一点可以用以赚取驾驭她的资本的机会,说白了,是不想欠他的,不想让他觉得他卖对了东西,合了她的意,她要让他觉得他做的一切都不合她的意,那才真的合了她的意了。
这样的两个简单的段落对陈新楠内心世界剖析真的是淋漓尽致,把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女对自己既有着身材缺陷又让她在学校处境尴尬的父亲的不理解和厌恶之情以及因为这种不理解和厌恶而产生的痛苦都写了出来。虽然孩子爱父亲似乎应该是天经地义的事,不论自己的父亲是怎样的人,但是亲情应该是至高无上的。但是经过作者这样一刻画,就让读者理解了陈新楠不同于一般孩子的内心世界,但是却也不觉得不合情理,小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有这样遇到挫折的时候,而因为遇到了挫折,便把痛苦的来源归咎于爱自己的亲人,并怨恨他们,这也是少年常见的心理。只是如果没看到这样的心理描写的段落,就未免会觉得突兀了。 《师道》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细致入微而又传神的心理描写,才能紧扣读者的心弦,让读者跟随着故事里人物的情感起伏而心潮涌动,这样的感受不是在读任何文章时都能得到的,因此只这一点,《师道》就不愧为一篇上乘之作,真诚地推荐给真正喜爱阅读也懂得如何阅读的朋友们,希望你们能够喜欢并也和我一样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