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西关桥 ...
-
4.西关桥
西关桥,是范阳的范阳桥西路上的一座石桥,东来西往的交通枢纽,热闹非凡已久。劭群在范阳的生活奔波大多以西关桥为原点,他像一只蜘蛛,风雨中蜘蛛的样子,围绕原点吐丝织网。
二十一世纪初的范阳,人来人往,熙熙攘攘,一派繁荣。下了京石高速,醒目的“天下第一州”牌楼直入眼帘。桃园大桃,华阳公园,鼓楼大街,广场铁塔,元霄灯会,一个年代曾有的标志回忆。
日边冲要无双地,天下繁难第一州,据说是乾隆爷书题。二十年后,劭群在一场大水洪灾后,对来自古称察哈尔的王瑾柯介绍这块牌匾,也是说给小满听的。
小时候的记忆,来自于对未知的向往与好奇,所以记忆深刻。劭群清晰记得小时候课文里的描述,到了二十一世纪,家家户户,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小时候自然是煤油灯的年代,平房茅檐低下,油灯火光昏暗,邮差在水一方。
云南过桥米线,招牌民族风味,里面的陈设也都是感觉与众不同,大多是木制黄漆。
四人一行,选了个临窗的位置。劭群不知道菜谱,就要了个鸡肉味的。鸡肉对他来讲是最熟悉的,别的肉除了鱼肉基本不吃。搞了半天,桌子上摆的一大堆小菜碟的食材,都是要倒往一个大碗里,然后才可以吃。劭群一度不知如何下手,如何下口。南方人吃螃蟹无从下口,一句胶东半岛的俗语可以形容当时的他,手足无措拘谨的样子。
拘谨场景是劭群见怪不怪的生活常态,因为他总是不甘于现状,不安分的从一个圈跳到另一个圈,从陌生到熟悉,成功了又失败,突入再突破,没完没了,让自己永远处在相对的安稳之中,相对的静态之中。静态稳定是相对的,动态变化永远是主旋律。他像一只蜗牛,慢慢悠悠,无所犹豫,往前一直走,不会停息,不知走到何时走往何地,似乎有些倔强与执拗。
“小蜗牛,爱旅游,身上背个大房子,刮风下雨不用愁。”元星老道房间里为孩子贴的儿歌彩画,歌词优美,景象优美。
我们有时不如蜗牛,有时幸于蜗牛。天生没有房子,我们可以自己造。因为太阳他有脚呀,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们自然也会跟着旋转,画我们自己的圆。一切都将过去,一切终会到来。
西关日升,第一声叫卖,打破了一天的沉寂,空气中弥漫着茫茫人海中掀起风雨的气息。
西关月落,为霞尚满天,叫卖的呐喊回响着,天地茫茫不露的脚印写的谁人一生的传奇。
星辰满天的时候,华灯初上,劭群与诗贤的身影,时常穿越过西关桥。从北大楼的位置,经西关桥,过一O七,沿范阳路,一路向东,走走停停,指指点点,哈哈大笑,一路欢歌笑语,领略青春。大多是劭群讲的多,诗贤默默听,理想与抱负是诗贤能够感知的挣脱现实的情怀起点,经历与感悟是诗贤不曾见识的另外一番天地。
“地质中学祝贺贺凡波同学考入清华大学”,仲夏的夜,红底白字横幅,分外光彩夺目。这一切,像一颗种子栽入俩人心底,变成一个默契的共同理想与抱负。
西关桥,晚逢雨,路人急,行如织。劭群一手撑雨伞一手扶诗贤,诗贤穿着高跟鞋,手提着一大盘香蕉,狼狈的影子在穿梭的灯光雨幕中闪现。俩人慌忙中,躲雨又躲路,世贤本来就不习惯穿高跟鞋,这样一来,歪歪扭扭,一不小心差点摔倒,香蕉摔了一地。俩人不禁哈哈大笑起来,索性雨伞也不打了,香蕉也不要了,诗贤脱了鞋子,俩人到了临街的一个门帘旁躲雨。多少年以后,劭群每当想起,情景犹在眼前,自己总会不自觉笑了起来。
西关桥,北大楼,那里本是几处小平房,一个大铁门,临街堆满了保温材料板。在这里,俩人一起干活,卸货装货,劭群干得少,诗贤不让他干。诗贤还有一个小小的便携电视,黑白的,在当时还未喧嚣起风的世界里,他们最好的陪伴,一个承载着他们甜蜜的岁月留声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