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第 4 章 ...
-
一个月后。
中州一处酒楼门口。
烈日当空,街市熙攘。
“掌门大人,您看这天儿艳阳高照、红日当空的,咱们是不是也该琢磨琢磨,中午吃点什么啊?”风袖仙子提着上午从集市上买来的稀奇玩意儿,语气带着轻佻地询问走在最前面的穆掌门。
穆掌门正走着,闻声无奈回头,看着身后挎着大包小包的风袖,“你已修行千年,怎的还对吃的玩的如此执着?”
风袖不以为意地笑道:“哎呦~掌门大人,您这是只知修行的苦,不解尘世的乐啊。”
她提了提手中的东西,换了个姿势,走近了继续说道:“要说我,这人活着,修行也好,不修行也好,活来活去不就为的个‘喜欢’吗?我这人俗气,偏就喜欢的个‘吃喝玩乐’了。所以呢,救苦救难的掌门大人,您就成全成全小的吧~”
穆掌门深知她嘴皮子功夫了得,也懒得与她多做口舌之争,只呛了她一句,便留意起沿街的菜馆。
视线触及到一家酒楼,他见其门前食客如织,心里暗想酒楼的饭菜也该不错,便招呼一行人进去。
此次下山前,穆掌门说让孟师弟下来玩玩可倒真不是假话。
毕竟,星宫的收徒大会百年难逢,且九州地域广阔,一行人仔细走一遭就得好几年。而宫中长老们轻易不收徒,一收徒自然条件严苛,恨不得考察个人家一两年的才够,因而门中一次收徒往往会持续一年时间,也给随行弟子们提供了游历山水的机会。
当然最重要的是,能让在宫中闭门不出的小师弟趁机散散心。
然此前神魔井突发异状,穆掌门不得不谨慎行事。即使有传音螺,他心里还是挂念着小师弟。
这收徒之事虽重要,但小师弟与自己却是这日月双法的最后传人,如若二人出事,此法失传,神魔井便再无人能守得住,到时必有天下大劫。
因此,这次他只打算在中州碰碰运气,其他的事只能暂时交给风袖处理。
说起中州——此州乃九州唯一的人口大州,地势平坦,少有崎岖山谷。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与庞大的人口基数使得州内民生安乐,文化繁荣,商贸兴盛,百年来孕育了许多显赫王朝。
传言日月星宫最初就建在中州一处山间,后因宫中动荡才迁至云端,自此淡出凡间,几百年未有门人下界,便逐渐被中州的百姓遗忘。
然凡人的修道之心永不止。
就在星宫搬迁百年后,中州崛起了以太一观为首的几个修行门派。几经风波,太一观一一吞并其他小派,且当时恰逢盛世,百姓生活安逸,越来越多的人追求仙道,太一观因此迅速壮大。同时,太一观也爱卖些仙器、符咒给当地百姓,来往得多了,百姓认可了,最终就成了中州名副其实的第一大宗门。
所以,太一观的收徒大会引得半个京城水泄不通也实属情理之中。因为太一观实在是太大、太有名了,这导致中州根本没有其他叫得出名字的门派,老百姓一想到修仙,都趋之若鹜地去太一观排队。
自那日茶楼一聚后,已过去一个月。
听那日老道一言,宋澄碧也起了试试的念头。
他一向说做就做,向人打听后得知:前往太一观只需穿过昌郡山脉,乘船渡过庆平江,再翻过几个山头,总共也不过几十天的路程。然而,庆平江几天后就将进入汛期,届时河水湍急,还夹杂着泥沙,几个月内都难以渡江。因此,他只简单背了个小包袱便匆匆上路了。
包袱里装的不过是些干粮和衣物,临走时他又往怀里揣了些银子,沿着昌郡山脉马不停蹄走了半个来月。现下估摸着,要是按照这个速度行进,下午便能抵达渡口,或许还能赶上天黑前最后一班船渡江。
他想着反正到时可以在船上休息几个时辰,于是一路未作停留,直奔庆平江渡口。
路过熙熙攘攘的市集时,宋澄碧想到干粮已所剩无几,便在一个卖饼的摊贩前停下。
“老板,请给我来十张饼。”
“得嘞!一共十五文钱,饼您拿好。”摊主笑眯眯地应着,手脚麻利地包好饼递给他。
宋澄碧付过钱,揣了饼,转身又融入人流。
###
风袖仙子正步出酒楼,就见结完账的穆掌门跟个木头似得站在门口,两眼直盯着对面一处不起眼的饼摊。
她不由得好奇,便上前调侃道:“掌门大人~这青天白日的,您杵在这儿赏什么景呢?”
穆掌门却没理她。
她便凑近了,继续打趣道:“莫非咱们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掌门大人,竟也被这集市上的烧饼勾了魂?哎呀,毕竟咱们掌门大人面薄,抹不开面子去买……没事,掌门大人,这可不是丢面子的事儿!这俗话说得好——‘烧饼配清茶,滋味赛仙家’。您拉不下脸去,我替您去买。”
见穆掌门不作声,风袖正欲再开口,却见他的目光突然转移,似乎在追随着什么。她顺着他的视线望去,正好看到人群中的宋澄碧,便戏谑道:“难不成……是在看这位小公子?”
“看着倒像是有点天分,模样也生的俊俏……”风袖笑道。
一张饼下肚,一口水不喝,连个嗝都不打,日后定是个可塑之才。
她转头向穆掌门,神色一变,语带叹息道:“不过……掌门大人啊,这也不赖我说,瞧他这模样,八成是哪家府上的世子官人。人家这类人呢,心里装的都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一套,和咱们那是道不同不相为谋。所以说,掌门大人,咱们还是别浪费时间了,快走吧。”说完,便拉着穆掌门准备离开。
穆掌门闻言只是微微颔首,见那年轻人彻底走远后才收回了视线。
穆掌门心想:风袖这话说的倒是没错,这小年轻虽看着一副不拘小节的样子,但见他模样精致、打扮文气,包袱中还隐约可见有几本书的轮廓,想来该是一介书生正去赴考。
既然人家志不在此,自己也不好直接上去问人家要不要求个仙问个道。
穆掌门暗自打消了上前的念头,随风袖离开了。
二人边走边商议接下来的行程,风袖忽思及前几日自己在市集上所闻,便对穆掌门提议道:“掌门大人,我近日得闻太一观也将启收徒盛事,这不正是巧了?想来届时必有诸多修士前往,倒不如我们也跟着去太一观走一遭?说不定路上也能借此良机寻觅仙才,也好趁机将其收入门下,以解门派后继之忧啊。”
穆掌门脚步顿了顿,眉头微皱道:“这不是挖人家太一观的墙角吗?”
也太不厚道了。
风袖却笑言:“这怎么算抢人?”
她装作一本正经解释道:“咱们只是顺路寻才,并又不是强行劝诱。讲究的可是‘以诚相待,广结善缘’。”
见穆掌门依然不为所动,她又解释道:“再者说,咱们又没去他太一观的道场上招呼。这一路上人海茫茫的,要是大家都一股脑儿去太一观当弟子,怕不是那太一观的老坟都得被划去种灵粮啊?咱这是替人家分担压力呢,妥妥的善举啊。 ”
她几步间凑近穆掌门,语气似是不怀好意,“掌门大人啊~这每个人的选择都是自由的,咱们这不就是多给人家个选择?这怎么能算是坏事。再者说了,人家愿不愿意选咱们,那不还靠的缘分呢?缘分到了,收徒自然水到渠成。”
穆掌门一想有理,便点头同意,“那就依你所言。”
风袖得意一笑,“那咱们就一边走一边瞧着。我这馋嘴既受了掌门大人的厚恩,那也不好意思闲着,自应以口舌之劳为掌门牵线搭桥。到时掌门大人只管相中了谁,我便用这张嘴巧言令色一番......”
“休要妄言。”穆掌门制止了风袖的玩笑话,快步离去。
风袖在他身后笑意未减,也赶紧跟上 。
随着穆掌门一行人的离去,旁边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却有一只褐色的小团子悄然探出了半个脑袋。它钻出来时小脑袋上沾了些许泥土,这时正像个拨浪鼓似的摇头晃脑,摸样十分滑稽可爱。
待它将整个身子钻出来,只见这小家伙身形修长,四肢却又短又小,尤其是那细长的脖子配上短短的小肉腿,更显得它稚嫩可爱。它呼扇呼扇的小耳朵紧贴着头部,肚子上覆盖着柔软的白色绒毛,而背上则是一片深褐色的毛皮,显得格外干净利落。
小家伙眨巴眨巴自己绿豆般的小眼睛,伸长了脖子好奇地东张西望。确定四周无人注意到它,便小心翼翼地蹬动自己四条小短腿,翘起毛茸茸的大尾巴,沿着宋澄碧离开的方向一蹦一跳地追去。
###
宋澄碧看来也算不上什么天才,连啃三张没有馅的干大饼后,此刻只觉得嗓子都被堵地难受。
他无奈地塞下最后一口,嚼了半天,可啃这饼就像是干吃鸡蛋黄一样,越嚼越干,根本咽不下去。他只好从包里掏出竹筒,寻思去竹林四周打点水喝。
可环顾四周,满眼除了竹子就是石头,连个水洼的影子都没有。宋澄碧欲哭无泪,这饼噎得他都要翻白眼了。
看来那卖饼的摊主才是真正的旷世奇才,竟然能把这饼做的如此实着。
正愁眉苦脸时,他忽然瞥见不远处的草丛中,有什么毛茸茸的东西正对着野草蹭来蹭去,发出窸窸窣窣的声响。宋澄碧心下一动,放轻脚步凑近一看——
猫?
唔...猫...
是猫...吗?
只见这“猫”耳朵圆、眼睛小、背毛丑、四肢短、脖子还奇长无比。
世上竟有这么丑的猫?
宋澄碧心里腹诽不已,然而想想,这深山老林的,应该也不会有什么珍奇异兽,看这小东西探头探脑的,大概就是只丑点的野猫吧。至于长得难看,那也算个猫特色。
既然是野猫,肯定对这片地方了如指掌,找个水渠什么的自然不在话下。
至于它能不能理解自己的意思...
算了,死马当活马医吧。
“猫兄,请问您可知这附近哪有水喝?”他蹲下身子,礼貌地问道。
那“猫”听了,不知为何立刻炸了毛,圆圆的小耳朵竖得老高。
它随即走近几步,尾巴像扫帚似的“呼哒呼哒”拍打着地上的野草,似乎在表达某种不满。
宋澄碧眼巴巴看着它,还以为这是对方在翻译自己的话。
见到面前的人还在眼巴巴看着自己,“猫”忽然用大尾巴“啪嗒啪嗒”地痛击宋澄碧的脸。可它的身形实在是有点小,只有尾巴尖儿能稍稍够到宋澄碧的下巴,力度也轻得像挠痒痒。
宋澄碧丝毫没觉得这“猫”是在生气,只以为这“猫”同家养的猫一样是个粘人的,是对自己喜欢的不行才这样。于是他又礼貌重复了一遍。
那“猫”听了,气得又用大尾巴教训这个大笨蛋。
眼见打不着这人,那“猫”也也懒得再费力气,只再次用尾巴“呼哒呼哒”拍打地面的草叶,便蹬着小短腿迅速钻进了竹林。
宋澄碧看着那“猫”进了竹林,心中犯起嘀咕:也不知这猫到底听懂自己说的话没有?要是误以为自己饿了,结果跑半天给自己带到蛇窝怎么办?
这跟还是不跟啊?
“猫”已经跑出一段,扭头一看,身后竟然空空如也——
这大笨蛋居然没跟来?
见这人蠢蠢的,似是没能明白自己的意图,小家伙有些急了。它立刻转身跑回,发现宋澄碧还傻站在原地,便上前用尾巴拍了拍宋澄碧的小腿,示意他跟上。随后,它再次一溜烟窜进林子,每跑几步还不忘回头确认他是否跟着。
宋澄碧见“猫”好像在为自己带路,不禁会心一笑:不愧是深山老林的野猫,看着是比城里的家猫聪明多了。
常言道:“强龙不压地头蛇”。要不说人家古人有大智慧呢。
人在外地,果然还是跟着本地猫混比较好。
幸好自己一向对人礼貌,刚才叫的也是“猫兄”,不是“猫老弟”。
“猫兄,慢些。”他忙不迭地起身,跟着“猫”往林子深处跑去。